(10分)下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②导致①改变的内因是生物的 和 ,它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2)图中③指 ,③的观点没有提出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隔离是指不同种群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也就是物种形成必须要有 隔离。
(3)④指 的多样性。
(4)某植物种群中基因型AA的个体占20%,基因型aa的个体占50%。倘若人为舍弃隐性性状类型仅保留显性性状的基因型,令其自交,则自交一代中基因型AA的个体占 ,aa基因型的个体占 ,此时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 ,经这种人工选择作用,该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 原因是 。
(7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提出之后,人们又去探究DNA是如何传递遗传信息的。当时推测可能有如图A所示的三种方式。1958年,Meslson和Stahl用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追踪由15N标记的DNA亲本链的去向,实验过程是:在氮源为14N的培养基上生长的大肠杆菌,其DNA分子均为14N-DNA(对照),在氮源为15N—DNA的培养基上生长的大肠杆菌,其DNA均为15N—DNA(亲代),将亲代大肠杆菌转移到含14N的培养基上,再连续繁殖两代(子代I和子代Ⅱ)后离心得到如图B所示的结果。请依据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1)如果与对照相比,子代I离心后能分辨出轻和重两条密度带, 则说明DNA传递遗传信息的方式是 。如果子代I离心后只有1条中等密度带,则可以排除DNA传递遗传信息的方式是 。
如果子代I离心后只有1条中等密度带,再继续做子代Ⅱ的DNA密度鉴定:
①若子代Ⅱ离心后可以分出中、轻两条密度带,则可以确定DNA传递遗传信息的方式是 。
②若子代Ⅱ离心后不能分出中、轻两条密度带,则可以确定DNA传递遗传信息的方式是 。(以上内容选择图A中的复制方式)
(2)他们观测的实验数据如下:梯度离心DNA浮力密度(g/ml)表
世代 |
实 验 |
对照 |
亲代 |
1.724 |
1.710 |
子Ⅰ代 |
1.717 |
1.710 |
子Ⅱ代 |
(1/2)1.717,(1/2)1.710 |
1.710 |
子Ⅲ代 |
(1/4)1.717,(3/4)1.710 |
1.710 |
分析实验数据可知:实验结果与当初推测的DNA三种可能复制方式中的 方式相吻合。
(3)无论是有丝分裂还是减数分裂,都需要有遗传物质的复制,都遵循半保留复制原则。请依据此原则回答以下问题:
①用15N标记了一个精原细胞的一对同源染色体的DNA分子双链,然后放在不含15N标记的培养基中,经过正常的减数分裂产生的四个精子中,含有15N的精子有 个。
②用32P标记了玉米体细胞(含20条染色体)的DNA分子双链,再将这些细胞转入不含32P的培养基中培养,在第二次细胞分裂完成后,每个细胞中被32P标记的染色体条数是 。
大豆子叶的颜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基因型为AA的个体呈深绿色、基因型为Aa的个体呈浅绿色、基因型为aa的个体呈黄色在幼苗阶段死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浅绿色植株自花传粉,其成熟后代的基因型为AA和Aa,且比例为1:2
B.浅绿色植株与深绿色植株杂交,成熟后代的表现型为深绿色和浅绿色,比例为1:1
C.浅绿色植株连续自交n次,成熟后代中杂合子的概率为
D.经过长时间的自然选择,A基因频率越来越大,a基因频率越来越小
下表为几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识别的序列和切割的位点。如图,已知某DNA在目的基因的两端1、2、3、4四处有BamHⅠ或EcoRⅠ或PstⅠ的酶切位点。现用BamHⅠ和EcoRⅠ两种酶同时切割该DNA片段(假设所用的酶均可将识别位点完全切开),下列各种酶切位点情况中,可以防止酶切后单个含目的基因的DNA片段自身连接成环状的是( )
A.1 为BamHⅠ,2为EcoRⅠ,3为BamHⅠ,4为PstⅠ
B.1 为EcoRⅠ,2为BamHⅠ,3为BamHⅠ,4为PstⅠ
C.1 为PstⅠ, 2为EcoRⅠ,3为EcoRⅠ,4为BamHⅠ
D.1 为BamHⅠ,2为EcoRⅠ,3为PstⅠ, 4为EcoRⅠ
设玉米子粒有色是独立遗传的三对基因控制的结果,基因型为A_C_R_的子粒为有色,其余基因型的子粒均无色。某有色子粒植株与以下三个纯合品系分别杂交,获得下列结果:
(1)与aaccRR品系杂交,获得50%有色子粒;
(2)与aaCCrr品系杂交,获得25%有色子粒;
(3)与AAccrr品系杂交,获得50%有色子粒。
该有色子粒的基因型是( )
A.AaCcRr B.AaCcRR C.AACcRr D.AaCCRr
豌豆花的颜色受两对等位基因E/e与F/f所控制,只有当E、F同时存在时才开紫花,否则开白花。下列选项中都符合条件的亲本组合是 ( )
P: 紫花 × 白花
↓
Fl: 3/8紫花 5/8白花
A.EeFf×Eeff EEFf×eeff
B.EeFf×eeFf EeFF×Eeff
C.EeFf×eeff EeFF×Eeff
D.EeFf× Eeff EeFf×ee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