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下面两例有关生态工程建设的有关问题:
Ⅰ.利用植物修复技术治理重金属污染的实质是将某种特定的植物种植在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上,植物收获后进行妥善处理,就可将重金属移出土体。目前科学家正尝试应用生物工程技术培育符合植物修复技术要求的转基因植物。
(1)在应用植物修复技术治理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壤时,需选择符合要求的植物,这遵循了生态工程的 原理。
(2)大部分物种的基因能拼接在一起,是因为它们的分子结构都是 结构。检测目的基因是否成功导入植物细胞,可采用的生物技术是 。
(3)将含有目的基因的植物细胞培养成植株需要应用 技术,该技术的理论依据是 。
Ⅱ. 2009年12月7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开幕。大会宗旨是如何减少CO2的全球排放量。生态学家研究出生态农业可以减少农业生产中CO2的排放,“四位一体”(人居—种植—养殖—沼气)生态农业是我国北方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它以沼气为纽带,将沼气池、猪禽舍、蔬菜栽培与日光温室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下图是该系统物质循环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动物粪便中的臭味主要来自氨,在沼气池中,经 (填生物名称)的作用,可以形成硝酸盐被植物吸收利用。
(2)该生态系统中能量能否循环利用? 。该生态工程中的能量能够更多地被人类利用,原因是 。
(3)从图中可知,人类生活中所需的能源来自于太阳能、沼气等。利用这些能源与利用煤炭相比,它突出的优点是 。
(4)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就是遵循自然界 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与传统工程相比较,生态工程是一类 的工程体系。
世界著名高产土壤——东北黑土地,由于掠夺式的经营方式,水土流失严重,土壤生产能力呈严重下降趋势。黑土层平均厚度下降,成为我国商品粮基地中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1)黑土地水土流失严重现象说明,当地人在生产和生活中严重违背了生态工程的
和 原理。
(2)近年来黑龙江也有沙尘暴频发现象,沙尘暴的发生必须具有风和沙源两个条件,退耕还林、还草是生态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从治理沙尘暴的角度思考,“还林”、“还草”的作用是 。
(3)控制荒漠化的发展和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我国在华北北部、东北大部和西北大部实施了 工程。
(4)下列结构示意图最能体现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的是( )
(5)育种工作者拟将鱼的抗冻基因转移到某种双子叶植物体内,使其具有抗寒特性,以适应东北的低温环境。在获取抗冻基因后,需要构建 ,将其导入该双子叶植物细胞常用的方法是 ;经检测目的基因已经插入染色体DNA中,还要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相应的mRNA,操作时从受体细胞提取mRNA,用 作探针,检测是否显示杂交带;如果要在个体生物学水平鉴定该抗寒植物是否有抗寒性状,请简述鉴定思路
。
现代生物技术并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下图表示利用乳腺反应器生产某种动物蛋白的流程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该生产流程中应用到的现代生物技术有 (至少三种),
(2)⑥过程用____________________处理雌性动物使其超数排卵;体外受精前精子应达到__________状态。
(3)进行⑩过程技术操作时,受体动物与供体动物应属于同一__________。早期胚胎能在受体子宫中存活的生理基础是受体子宫对外来胚胎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获得较多的遗传物质相同的早期胚胎,可采用的方法是进行__________。下图中该方法的操作正确的是__________。
(5)为提高培育成功率,进行⑩过程之前,对早期胚胎的处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对受体动物的处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如果目的基因的数量太少常用__________技术来扩增。若预期的蛋白质从转基因动物的乳汁中获取,要实现批量生产,则要求受精卵的性染色体是__________。
一生态庭院生态系统各成分的组成和相互关系的示意图,下列关于该生态系统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A.建立该生态系统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提高经济效益
B.若在果树间种植绿肥类杂草,能导致该系统中生物多样性增加,可能有效控制果园中某些害虫的数量从而减少对果树的危害
C.在庭院中饲养鸡鸭能提高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利用效率,增加产量,但由于食物链延长,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效率会降低
D.在庭院中建沼气池处理垃圾、粪便和植物枝叶,目的是尽可能减少分解者获得的能量,从而使能量流向对人有益的部分
我国西北土地沙化和盐渍化非常严重,原因有多种,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超载放牧导致草地退化。试分析上述事实主要违背了生态工程的什么原理
A.系统整体性原理 B.协调与平衡原理
C.物种多样性原理 D.整体性原理
建设生态工程时,应遵循物种多样性原理,这是由于
A.生物多样性能解决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问题
B.丰富的物种是发展农、林、牧、渔的基础
C.生物多样性程度越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
D.生物多样性是丰产丰收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