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生物试题 >

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导致大肠杆菌裂解死亡;HIV感染T淋巴细胞后,造成T淋...

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导致大肠杆菌裂解死亡;HIV感染T淋巴细胞后,造成T淋巴细胞死亡。那么T2噬菌体和HIV在繁殖过程中,在利用宿主细胞的物质中,主要的差别是(    )

A.用于组成蛋白质的原料           B.用于构成核酸的原料

C.能源物质                           D.转运RNA

 

B 【解析】 试题分析:T2噬菌体是DNA病毒,HIV是RNA病毒,两者都没有细胞结构,繁殖时都需要宿主细胞提供氨基酸合成蛋白质,提供ATP作为能源物质,在翻译蛋白质时都需要转运RMA搬运氨基酸,A、C、D无差别,但由于二者遗传物质不同,用于构成核酸的原料T2噬菌体是四种脱氧核苷酸,HIV是四种核糖核苷酸,B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病毒的繁殖、物质合成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生理活动与生物膜无关的是(    )

A.抗体与SARS病毒的特异性结合       B.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

C.叶绿体中ATP分子的合成             D.吞噬细胞非特异性地吞噬病菌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细胞的“分化”与“脱分化”的叙述中,正确的 (    )

A.愈伤组织形成是离体的植物细胞分化的结果

B.分化过程是基因选择表达过程,脱分化过程则是基因“不表达”过程

C.转基因大肠杆菌的培育过程不涉及“分化”与“脱分化”

D.脱分化过程中细胞的结构没有变化,而功能发生了明显改变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同源染色体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染色体

B.不存在单倍体细胞中

C.有丝分裂过程不出现同源染色体

D.形状和大小可以不同

 

查看答案

利用遗传变异的原理培育作物新品种,在现代农业生产上得到广泛应用。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1) 水稻的穗大(A)对穗小(a)显性。基因型为Aa的水稻自交,子一代中,基因型为       的个体表现出穗小,应淘汰;基因型为            的个体表现出穗大,需进一步自交和选育;按照这种自交→淘汰→选育的育种方法,理论上 第n代种子中杂合体的比例是           

(2) 水稻的晚熟(B)对早熟(b)显性,请回答利用现有纯合体水稻品种,通过杂交育种方法培育纯合大穗早熟水稻新品种的问题。

① 培育纯合大穗早熟水稻新品种,选择的亲本基因型分别是                    。两亲本杂交的目的是           

② 将F1所结种子种下去,长出的水稻中表现为大穗早熟的几率是            ,在这些大穗早熟植株中约有            是符合育种要求的。

 

查看答案

阅读有关生物膜结构探索历程的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资料1:1985年Overton在研究各种未受精卵细胞的透性时,发现脂溶性物质容易透过细胞膜,不溶于脂质的物质透过细胞膜十分困难。

    资料2:20世纪初,科学家们第一次将细胞膜从某种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它们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

    资料3:1925年科学家用丙酮从某种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细胞表面积的2倍。

    资料4:19世纪30年代初,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细胞膜不可能是单纯磷脂分子构成,再通过实验进一步发现可能还有蛋白质,于是提出在磷脂双分子层内外两侧都有蛋白质分子覆盖的假说。

    资料5: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按照“三明治”模型,科学家经过计算认为生物膜至少厚约15~20 nm。但电镜照片中,实际测得细胞膜的厚度为7~10 nm。

    资料6: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等做了一系列相关融合实验。

(1)仅通过对资料1的分析,你能对膜结构提出什么样的假说?____________________。

(2)资料2、3中要获得纯净的细胞膜,最好选择哺乳动物的哪一类细胞?____________________。试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资料3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什么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

(4)资料4、5中,通过比较分析生物膜的计算厚度和实测厚度,科学家对膜结构模型提出了什么样的假说?____________________。

(5)资料6中,科学家最早是用红色荧光染料标记人细胞的膜蛋白,用绿色荧光染料标记小鼠细胞的膜蛋白,进行融合实验。刚融合时,融合细胞一半发绿色荧光,另一半发红色荧光。在37 ℃下经过40 min,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这一实验现象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

(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综合以上实验,并在新的观察和实验证据基础上,提出了大多数人所接受的_ ___________________模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