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对生物进化理论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 物种是生物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
B. 基因频率改变意味着新物种诞生
C. 用秋水仙素处理后形成的四倍体,与原来的二倍体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D. 共同进化的过程也是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过程
下列细胞结构或物质中,前后有直接关系的是
A.细胞核—DNA B.染色质—质粒
C.叶绿体—叶绿素 D.细胞壁—纤维素
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培养基1和2的成分在比例上具有差异
B.①②过程中都会发生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C.利用此过程获得的试管苗可能为单倍体
D.利用此过程获得的试管苗可能为杂合体
(7分)甲、乙、丙三位同学均对酵母菌的生长情况进行了探究。甲、乙两同学先配制了含有酵母菌生长所必需的各种营养成分的培养液,调节到酵母菌生长的最适pH,各取1mL于试管中,接种等量的酵母菌菌种,放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进行计数。
(1)甲同学直接取培养液,用血球计数板制成装片,在显微镜下进行计数,观察到的图像如右图所示。已知计数板方格总边长为1mm,涂抹厚度为0.1 mm。
①在从试管中吸出酵母菌培养液时,为了确保随机取样,必须 。
②若计得每一小格中酵母菌平均为10个,则该1mL培养液中共含有酵母菌约 个。
(2)乙同学将500个红细胞与该1mL培养液混匀后制片观察,进行随机统计,结果如下:
|
视野1 |
视野2 |
视野3 |
视野4 |
红细胞数(个) |
21 |
17 |
22 |
20 |
酵母菌数(个) |
102 |
98 |
106 |
94 |
则:①该同学调查模拟了种群密度调查中的 (方法)原理。
②该1mL培养液中共含有酵母菌大约 个。
(3)丙同学欲探究pH对酵母菌生长的影响,他的实验如下,请补充完整。
①配制含酵母菌生长所必需的各种营养成分的培养液,各取2mL加入数支试管中;
② ;
③ ;
④ 。
(8分)在正常人体细胞中,非受体型酪氨酸蛋白结合酶基因abl位于9号染色体上,表达量极低,不会诱发癌变。在慢性骨髓瘤病人细胞中,该基因却被转移到第22号染色体上,与bcr基因相融合。发生重排后基因内部结构不受影响,但表达量大为提高,导致细胞分裂失控,发生癌变。下图一表示这种细胞癌变的机理,图二表示基因表达的某一环节,据图回答:
(1)细胞癌变是细胞畸形分化的结果,据图一分析,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其调控机制主要发生在[ ]___________过程。
(2)细胞癌变的病理很复杂,图示癌变原因,从变异的类型看属于__________________。
(3)图二示图一中的[ ]_______________过程,其场所是[ ]______________。
(4)分析图二可见,缬氨酸的密码子是______________,连接甲硫氨酸和赖氨酸之间的化学键的结构式是______________。
(5)bcr/abl融合基因的遗传信息在从碱基序列到氨基酸序列的传递过程中,遗传信息的传递有损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7分)低温迫使植物细胞产生大量对细胞有害的过氧化物,如脂质过氧化物(MDA)。
组别 |
处理 |
培养温度 |
SOD活性[U/(g·min)] |
1 |
蒸馏水浇灌 |
25℃ |
7.3 |
2 |
① |
② |
9.4 |
3 |
0.5 nmol/L水杨酸浇灌 |
5℃ |
10.3 |
4 |
1.0 nmol/L水杨酸浇灌 |
5℃ |
11.6 |
5 |
1.5 nmol/L水杨酸浇灌 |
5℃ |
13.6 |
6 |
2.0 nmol/L水杨酸浇灌 |
5℃ |
8.5 |
7 |
2.5 nmol/L水杨酸浇灌 |
5℃ |
7.9 |
8 |
3.0 nmol/L水杨酸浇灌 |
5℃ |
6.5 |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能够消除过氧化物,从而增强植物的抗冷性。研究人员进行了“水杨酸对水稻幼苗抗冷性的影响”实验,实验步骤和结果如下表所示:
(1)表中①是 ,②是 。实验设计时每组取50株水稻幼苗,而不是1株,目的是 。
(2)本实验需要控制的无关变量有 、 。
(3)组别1和2对照可得的结论是: ,水稻幼苗自身可增强抗冷性。在5℃的环境下,2.0 nmol/L的水杨酸对水稻幼苗抗冷性的影响是 (填“增强”或“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