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已知柿子椒果实圆锥形(A)对灯笼(a)为显性,红色(B)对黄色(b)为显性,辣味(D)对甜味(d)为显性,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现有3个纯合亲本,甲:灯笼形红色辣味;乙:灯笼形黄色辣味;丙:圆锥形黄色甜味。
(1)用乙与丙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到F2,在F2中灯笼形果实植株所占的比例为 。
(2)用甲、乙、丙两两分别杂交,F2中灯笼形黄色甜味果实植株所占比例最高的亲本组合是 ,该亲本组合F2中AAbbDd基因型植株所占的比例为 。
(3)用甲与丙杂交,若F2中黄色果实植株不能适应环境导致50%的幼体死亡,则F2中红甜味果实的成体植株所占的比例是 。
(4)用甜味植株与乙杂交,F1中圆锥形红色辣味:圆锥形黄色辣味:灯笼形红色辣味:灯笼形黄色辣味为1:1:1:1,则该甜味植株的基因型是 。
(9分)下图是氢随着化合物在生物体内的转移过程,请回答:
(1)水中的[H]经①向②转移时,首先与[A] 结合形成葡萄糖,这一过程发生在 中。
(2)[H]在马铃薯块茎细胞内经②→④转移时,未释放出的能量则贮存在 中。[H]在②→①转移到水中,它是在 中完成的。
(3)葡萄糖经③变成脂肪,相同质量的这两种物质, 所储存的能量更多。
(6分)科学家采用不同方法培育良种牛的过程.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为提高良种奶牛的繁殖能力,在获取卵母细胞之前需用促性腺激素对奶牛进行处理,目的是 .
(2)“转基因牛”D培育过程中,常用受精卵作为外源基因的受体细胞,主要原因是 。
(3)图中③将来发育为 ,c→d过程需对其均等分割的目的是 。A、B牛基因型是否相同? 。
(4)在培育良种牛的过程中,都运用了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在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由于对细胞所需的营养物质还没有完全搞清楚,因此在使用合成培养基时,通常在培养基中加入 等一些天然成分。
腐乳、腌白菜等以其色泽诱人、味道鲜美时常出现在人们的餐桌,这几种食品都是经过腌制加工而成的,请回答下列问题:
(1)腐乳制作过程中,多种微生物参与发酵作用,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是一种______状真菌。图中A表示 ,制作腐乳坯时用沸水处理豆腐的目的是 。
(2)腐乳制作过程中加盐的作用是___ ____ ___。
(3)制作腐乳的卤汤中通常要加入料酒、黄酒等,含量一般控制在12%左右,其目的是 。
(4)据图可知腌白菜在腌制_________天后食用最佳。
(9分)南海某岛屿上迁入一些农户,若干年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对海岛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1)海边茂密的红树林中自上而下分别有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等,形成群落的 结构,这些植物具有防风消浪的作用,这是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2)上图1为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部分示意图,碳循环的特点 。图中缺少两个重要过程,请用文字和箭头形式书写出来 、 、
(3)海岛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构成了稳定的食物关系,如:小鱼吃海藻,海龟吃小鱼,鲨鱼捕食小鱼和海龟。鲨鱼的食物1/5来自海龟,若鲨鱼增重l kg,则至少消耗海藻 kg。
(4)图2为该海岛生态系统一些生物构成的食物网,若乙大量减少,则短期内戊的数量会
(5)调查发现,农户迁入前喜盐草种群中,AA和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和65%(A为抗除草剂基因),现该种群中AA和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0%和70%,喜盐草种群 (填“发生”或“未发生”)进化,理由是 。
(12分)野生型家蚕翅为白色,饲养过程中偶然发现有的个体翅为黄色,为了解该性状的遗传方式,研究者设置了6组家蚕交配组合,统计相同时间段内的繁殖结果如下。
组合编号 |
I |
II |
III |
IV |
V |
VI |
|
交配组合 |
黄翅♀×白翅品种甲♂ |
黄翅♂×白翅品种甲♀ |
第I组F1自交 |
第I组F1×白翅品种甲 |
黄翅×白翅品种乙 |
第V组F1自交 |
|
子代家蚕总数(只) |
黄翅 |
597 |
664 |
1364 |
346 |
0 |
176 |
白翅 |
0 |
0 |
463 |
359 |
956 |
792 |
(1)前四组的子代家蚕中黄翅和白翅性状均不存在性别差异,说明相关基因位于 染色体上,遗传符合 定律。
(2)V、VI组结果说明的翅色显隐关系似乎与前四组矛盾,但进一步研究发现白翅品种乙中另有一对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与此有关,该基因可能会对黄翅基因的表达起抑制作用,导致V组子代全为白翅,VI组子代黄翅与白翅的比值接近于3:13。若该解释合理,第VI组子代中白翅家蚕应该有 种基因型。
(3)研究发现,家蚕体色为黄色与类胡萝卜素有关,但家蚕自身不能合成该类色素,只能从食物中摄取自身所需的色素分子,由此推断家蚕体内一定存在能与其吸收的色素分子结合的 ,协助色素分子向细胞内转运。为证实此推断,科学家可采用一定的技术抑制基因 表达出该物质,然后观察家蚕体色变化,若 ,则支持该推断。家蚕体色这一性状是 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