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兴趣小组就“泡菜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变化”开展了研究,操作如下:某年1月4日下午选取1、2、3号三只相同的泡菜坛,在每个坛中加入洗净的新鲜莲花菜0.6kg,再分别倒入相同量的煮沸并冷却的10%的盐水,将坛密封,置于同一环境中.封坛前进行第一次取样测定亚硝酸盐含量,后来定时测定,结果如图.请问:
(1)实验中盐水需煮沸并冷却后才可使用,原因是: 加热煮沸是为了杀灭杂菌,冷却之后使用是为了保证乳酸菌等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不受影响 在腌制过程中,会出现坛中溶液量增加,这是由 外界溶液浓度过高使细胞渗透失水 .
(2)在腌制泡菜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是 乳酸菌 ,用水封坛的作用是 提供无氧环境 ;
(3)该小组对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是否合理? 不合理 .说明理由: 应将三个坛中,每次测定的亚硝酸盐含量分别记录,求出平均值,然后以时间为横坐标,亚硝酸盐含量为纵坐标做曲线图 .
(4)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方法是 比色法 ,其原理是:在盐酸酸化的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 玫瑰红 色染料,将显色反应后的样品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液进行目测比较,可以大致估算出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
(5)实验中三只坛中产生的亚硝酸盐含量存在差异,最可能的原因是: 各坛中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可能存在差异 .
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给社会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制作泡菜需要测定亚硝酸盐的含量,方法是 比色法 ,其原理是:在盐酸酸化的条件下,亚硝酸盐与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 玫瑰红色染料 ,将显色反应后的样品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液目测比较,可以大致估算出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
(2)在香料工业提取的“液体黄金”玫瑰油中,要求不含有任何添加剂或化学原料,其提取方法主要是 水蒸汽蒸馏法 ;玫瑰精油的提取需要大量原料,通常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来实现玫瑰的快速繁殖.
(3)在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的过程中,溶化好的海藻酸钠溶液要冷却至室温才能加入已活化的酵母菌,原因是 防止高温杀死酵母菌 .如果在CaCl2溶液中形成的凝胶珠颜色过浅,说明 固定的酵母菌的数目较少 .
(4)微生物强化采油(MEOR)是利用某些微生物能降解石油,增大石油的乳化度,降低石油黏度的原理,通过向油井中注入含微生物的水来提高采油率的新技术.为筛选和纯化该类微生物,从功能上分,应选用 选择 培养基,常用的接种方法是 平板划线法 和 稀释涂布平板法 .
某实验小组在泡菜制作过程中每隔3至4天测一次亚硝酸盐的量,结果如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变化mg/kg)
腌制天数 | 1号坛 | 2号坛 | 3号坛 |
封坛前 | 5 | 5 | 5 |
3 | 15 | 10 | 7 |
6 | 25 | 12 | 13 |
9 | 30 | 15 | 17 |
13 | 18 | 9 | 11 |
17 | 7 | 4 | 5 |
(1)该实验小组是用 目测对比法(比色法) 的方法大致估算出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配制提取泡菜中亚硝酸盐的提取剂的方法是:50g 氯化钡 和50g 氯化镉 溶解于100mL蒸馏水中,用盐酸调节pH值至 1 .
(2)关于亚硝酸盐含量测定的原理描述正确的是 C .
A、重氮化→酸化→显色→比色 B、重氮化→酸化→比色→显色
C、酸化→重氮化→显色→比色 D、酸化→重氮化→比色→显色
(3)进行比色时,加完试剂后要静止15分钟后才能观察样品的颜色并比较,静止15分钟的原因是 反应时间过短,显色不充分,会影响比色的准确性,最终影响实验结果.(充分显色,确保比色的准确性,避免影响实验结果.) .
(4)发酵过程中,1、2、3号坛亚硝酸盐的含量都有一个上升和下降的过程,上升的原因是 开始坛内条件有利于某些杂菌(硝酸还原菌)的生存繁殖,使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 .
(5)1、2、3号坛封坛前亚硝酸盐的含量都是5mg/kg,但发酵过程中上升幅度有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 杂菌污染程度与用盐量的不同 .
关于发酵过程产物检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果汁发酵是否产生酒精,可用NaOH来检验
B.检验醋酸产生的简单易行的方法是品尝或用pH试纸鉴定
C.泡菜制作过程中亚硝酸盐的含量不能测定
D.测定果酒、果醋的产生和亚硝酸盐的含量均可用品尝法
如图为泡菜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变化的正确曲线的是( )
A. B. C. D.
下列实验流程中,错误的是( )
A.鲜玫瑰花+清水→水蒸气蒸馏→油水混合物→分离油层→除水→玫瑰油
B.石灰水浸泡→漂洗→压榨→萃取→浓缩→过滤→胡萝卜
C.制备溶液→制备泡菜样品处理液→制备亚硝酸盐标准显色液→比色
D.挑选葡萄→冲洗→榨汁→酒精发酵(果酒)→醋酸发酵(果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