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发现两个家系都有单基因遗传病甲和乙的患者,系谱图如下(已知I3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乙病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C.II10的基因型有6种可能
D.若II9与II10生育一个女儿,该女儿患甲病的概率为l/9
植物基因D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研究发现,在基因D中插入某小段DNA序列后,植物出现了性状的改变。该变异( )
A.使控制合成蛋白质的结构发生了改变
B.破坏了基因中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
C.导致染色体中基因数目与次序的变化
D.导致种群基因库和生物进化方向的改变
科学研究发现:癌变前衰老的肝细胞能被由肿瘤抗原引导的免疫反应清除。利用该成果可对癌变前衰老的细胞进行抗原特异性免疫监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衰老的肝细胞内基因的表达停止,多种酶活性降低
B.肝细胞衰老的过程中,会产生与癌细胞相似的膜蛋白
C.免疫系统被抑制的患者体内,衰老的肝细胞不会积累
D.细胞癌变后将脱离正常分化,细胞内酶活性进一步降低
1951年,卡尔文因发现光合作用合成己糖(葡萄糖)反应中CO2的固定途径获得诺贝尔奖。卡尔文将14CO2注入小球藻悬浮液,给予实验装置不同时间(0<tl<t2<t3<t4<t5)的光照,分析14CO2去向.结果见下表,据表分析正确的是( )
光照时间 | 0 | t1 | t2 | t3 | t4 | t5 |
分离出的放射性化合物 | 无 | ① | ①② | ①②③ | ①②③④⑤ | ①②③④⑤⑥ |
注:表中①~⑥依次代表:3-磷酸甘油酸(C3H7O7P);l,3-二磷酸甘油酸(C3H8O10P2);3-磷酸甘油醛(C3H7O7P);己糖;C5化合物;淀粉。
A.不同时间的产物为本实验的自变量
B.t1时,①中的3个碳原子都具有放射性
C.14C的转移途径为:14CO2→①→②→③→④⑤→⑥
D.只做光照时间为t5的实验,也能确定出放射性化合物出现的先后顺序
PM2.5是粒径小于2.5um(相当于细菌大小)的颗粒物,被认为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PM2.5进入人体后,会被吞噬细胞吞噬,同时导致生物膜通透性改变,引起细胞死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吞噬细胞吞噬PM2.5,属于人体免疫的第三道防线
B.吞噬细胞因不含分解PM2.5的酶,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C.PM2.5可携带病菌进入人体,导致机体出现炎症反应
D.PM2.5引起细胞死亡的原因可能与溶酶体水解酶的释放有关
(16分)植物细胞膜上的H+-ATP酶能催化ATP水解释放能量,该能量用于H+的跨膜转运。科技人员进行了不同浓度K+、Mg2+条件下绿豆植物细胞膜上H+-ATP酶的活性研究。
(1)实验材料和药品(略) (2)细胞膜的提取(略)
(3)H+-ATP酶的活性测定(温度、酸碱度等反应条件适宜)。(略)
(4)实验结果:
依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5)H+-ATP酶的化学本质是 。
(6)本实验的自变量是 _______ 。
(7)表中A的数值是 。
(8)实验中各组加入不同浓度K+溶液的体积应 ,原因是 ___________。
(9)从表中数据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为 __________________。
(10)请绘制柱形图,表示仅在不同浓度Mg2+条件下,细胞膜上H+-ATP酶的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