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大分子在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构成生物大分子基本骨架的元素是
A.C B.H C.O D.N
蓝细菌(蓝藻)与酵母菌的相同之处是
A.都有拟核 B.均能进行有氧呼吸
C.都有线粒体 D.均能进行光合作用
【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15分)有机农药苯磺隆是一种除草剂,长期使用会污染环境。研究发现,苯磺隆能被土壤中某些微生物降解。分离降解苯磺隆的菌株和探索其降解机制的实验过程如图甲、乙所示。
(1)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的主要营养物质有碳源、水、________四类,该实验所用的选择培养基只能以苯磺隆作为唯一碳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微生物培养基相比,植物组织培养的培养基常需添加生长素和____________,这些植物激素一般需要事先单独配制成________保存备用。
(3)纯化菌株时,通常使用的划线工具是________。划线的某个平板培养后,第一划线区域的划线上都不间断地长满了菌,第二划线区域所划的第一条线上无菌落,其他划线上有菌落。造成划线无菌落可能的操作失误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探究苯磺隆的降解机制,将该菌种的培养液过滤离心,取上清液做图乙所示实验。该实验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实验设计是否合理?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 。
(10分).某弃耕地的主要食物链由植物→田鼠→鼬构成。生态学家对此食物链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表,单位是J/(hm2·a)。
植物 | 田鼠 | 鼬 | ||||
固定的太阳能 | 摄入量 | 同化量 | 呼吸量 | 摄入量 | 同化量 | 呼吸量 |
2.45×1011 | 1.05×109 | 7.50×108 | 7.15×108 | 2.44×107 | 2.25×107 | 2.18×107 |
(1)能量从田鼠传递到鼬的效率是________。
(2)在研究能量流动时,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在1 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0只田鼠,第二次捕获30只,其中有标记的15只。该种群密度是________只/hm2。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________。
(3)田鼠和鼬都是恒温动物,同化的能量中只有3%~5%用于__________________,其余在呼吸作用中
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4)鼬能够依据田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田鼠同样也能够依据鼬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可见,信息能够_______ _,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10分)下图显示一种单基因遗传病(甲病Gg)在两个家族中的遗传系谱,其中,Ⅱ–9不携带致病基因,Ⅲ–14是女性。
(1)甲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Ⅲ–14的基因型是________ 。
(2)除患者外,Ⅲ–13的直系血亲中,携带有甲病基因的是______________。
下图显示Ⅲ–14细胞内9号染色体及其在减数分裂产生配子过程中的变化。A、B、C、D、E是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其中Aa控制乙病,乙病为显性遗传病。
(3)上图甲表示的过程显示9号染色体的结构发生了变异,这种结构变异的类型是________ 。上图乙的过程①中,染色体发生的行为有________(多选)。
A.螺旋化 B.交换
C.联会 D.自由组合
(4)下列对甲病和乙病致病基因的描述中,正确的是________(多选)。
A.两者的脱氧核苷酸序列不同 B.各自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遗传
C.两者之间能发生基因重组 D.致病基因仅由母亲传递
(5)Ⅲ–14与健康的Ⅲ–13生育一个患甲乙两种病孩子的概率是________。
(10分)马拉松长跑是一项超强体育运动,需要运动员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回答有关问题:
(1)运动员出发后心跳加快,是________调节的结果;运动停止后心跳并不立即恢复到正常水平,原因之一是激素调节具有________的特点。
(2)出发后体温逐渐升高,一段时间后在较高水平上维持相对稳定,这是________达到动态平衡的结果;途中运动员会大量出汗,造成血浆的________升高,故应及时补充水分。
(3)长时间跑步会感到疲劳,但运动员仍能坚持跑完全程,控制该行为的中枢部位是________。比赛结束后,运动员可适量补充水分以消除由于________中渗透压升高引起的渴感,还可通过积极放松的方式缓解肌肉细胞中________积累过多造成的肌肉酸痛。
(4)现用刚从蟾蜍后肢取下的两块腓肠肌(A和B)进行实验,A在有氧条件下(大气中),B在无氧条件下(置于氮气中),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同时给予连续电刺激,引起肌肉收缩。请回答:
①先发生疲劳的肌肉是____________。
②当A和B都疲劳后,休息一段时间,再给予电刺激,哪块肌肉能恢复收缩能力____________。
③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