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生物试题 >

番茄茎的颜色由基因A、a控制,植株的茸毛性状由基因B、b控制,根据茸毛密度,可将...

番茄茎的颜色由基因A、a控制,植株的茸毛性状由基因B、b控制,根据茸毛密度,可将番茄植株分为浓毛型、多毛型和少毛型。用绿茎浓毛和紫茎少毛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图。请分析回答:

满分5 manfen5.com

(1)番茄茸毛的浓毛、多毛和少毛互为         ,茸毛性状的遗传遵循        定律

(2)亲本绿茎浓毛和紫茎少毛的基因型分别是                  。F1紫茎多毛的基因型为       

(3)F2       种基因型。F2紫茎浓毛型中,纯合子的比例为        

 

(1)相对性状 基因分离 (2)aaBB或aabb AAbb或AABB AaBb (3)9 1/3 【解析】 试题分析:(1)番茄茸毛的浓毛、多毛和少毛互为相对性状,茸毛性状由一对基因控制,因此遵循基因分离定律。 (2)紫茎:绿茎=(58+122+60):(22+38+20)=240:80=3:1,控制番茄茎的颜色紫色和绿色由基因A、a控制由图分析紫色和浓毛为显性则A-为紫色,aa为绿色;浓毛:多毛:少毛=(58+22):(122+38)(60++20)=80;160:80=1:2:1,故可知F1的基因型为AaDd,其亲本为aaBB或aabb AAbb或AABB, (3)F1的基因型为AaDd,则F2的基因型为3×3=9种,F2紫茎浓毛型中紫茎基因型为AA或者Aa,比例为1:2,浓毛基因型为纯合子,故纯合子的比例为1/3。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基因分裂和自由组合定律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提供的资料,回答有关问题

1)沃森和克里克构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该模型用          的多样性来解释DNA分子的多样性。进而科学家们发现基因是         的DNA片段。

2)以下是基因控制生物体性状的实例。乙醇进入人体后的代谢途径如下图。

满分5 manfen5.com

以上实例体现了基因通过控      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有些人喝了一点酒就脸红,我们称为“红脸人”。经研究发现“红脸人”体内只有ADH。则“红脸人”的基因型有     种,饮酒后会因血液中乙醛含量相对较高,毛细血管扩张而引起脸红。

对某地区调查统计发现人群中缺少ADH的概率是81%。有一对夫妻体内都含有ADH,但妻子的父亲体内缺少ADH,这对夫妻生下一个不能合成ADH孩子的概率是  

 

查看答案

某科研人员将绿色的小麦叶片放在温度适宜的密闭容器内,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测定该容器内氧气量的变化如下图所示。分析回答:

满分5 manfen5.com

(1)小麦叶肉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         。CO2进入叶肉细胞后被固定,固定产物的还原需要光反应提供                

(2)B点时,叶片的光合作用速率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呼吸作用速率。A点以后的短时间内,叶片细胞内C5的量将        

(3)在0~5min内,该容器内氧气量减少的原因是               。在5~15 min内,该容器内氧气量增加的速率逐渐减小,这是因为                   

(4)如果小麦叶片的呼吸速率始终不变,则在5~15 min内,小麦叶片光合作用的平均速率(用氧气产生量表示)是         mol/min。同一小麦植株的底部叶片呼吸作用强度比顶部叶片弱,其内部原因最可能是                              

 

查看答案

有一种生活在热带的果蚁,将自己含有蛋白酶的排泄物排在收集来的落叶上,用这些

落叶来培养真菌,然后以腐叶作为自己的食物来源,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果蚁与真菌之间是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

B.真菌分泌的纤维素酶能促进落叶中纤维素的分解

C.果蚁和真菌都是分解者,共同促进碳、氮元素的循环

D.果蚁从落叶中同化的能量可通过食物残渣的形式传递给真菌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说法不准确的是   

A.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农田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

B.人类活动可以使自然演替的速度改变,而演替方向不一定会改变

C.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达到K值时保持不变

D.人口的年龄组成可用来预测一个国家人口数量未来的变化趋势

 

查看答案

近年来,世界各地自然灾害频发,究其原因,很多都是人类生产活动引起的。在下列

各组选项中,三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是(   

A.森林减少、温室效应、海平面上升         B.地震、泥石流、水土流失

C.酸雨、臭氧层破坏、杀伤性紫外线         D.寒潮、霜冻、盐碱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