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微生物培养过程中,对培养基进行灭菌的常用方法是______________。鉴别尿素分解菌时应加入________指示剂。
(2)从生物体内提取天然物质,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提取胡萝卜素常用________________法,提取玫瑰精油常用________法,薄荷油是挥发性物质,在实验室中提取薄荷精油常选用________(鲜/干)薄荷叶作原料。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用于离体培养的植物器官或组织片段,叫做________。 由于离体细胞对营养、环境要求特殊,因此需要配置________培养基,其主要包括:大量元素、微量元素、有机物等。
细辛是一种在森林下层生活的植物,滨藜是一种在沙漠中生活的植物。下图是光照强度对两种植物(甲、乙)光合作用强度影响的曲线。请据图作答:
(1)图中代表滨藜光合作用强度变化曲线是________。b1点的生物学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若将植物移植到缺Mg的环境中培养,一段时间后b2点将向______移。
(2)图中e点时,限制甲植物增产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限制乙植物增产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____,此时固定CO2量较多的植物是________。
(9分)成熟的植物细胞具有中央大液泡,可与外界溶液构成渗透系统进行渗透吸水或渗透失水。如图甲表示渗透装置吸水示意图,图乙表示图甲中液面上升的高度与时间的关系,图丙表示成熟植物细胞在某外界溶液中的一种状态(此时细胞有活性)。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甲漏斗液面上升可知,实验初始时c两侧浓度大小是a________b。由图乙可知漏斗中溶液吸水速率在________,最终液面不再上升,当液面不再上升时,c两侧浓度大小是a________b。
(2)图丙中相当于图甲中c结构的是_______________ (填序号),结构②中充满的液体是________。此时细胞液的浓度与外界溶液的浓度大小关系是________。
A.细胞液>外界溶液 B.细胞液<外界溶液
C.细胞液=外界溶液 D.都有可能
(3)把一个已经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浸入清水当中,发现细胞液泡体积增大,说明细胞在渗透吸水,细胞能否无限吸水? 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一个已经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浸入低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发现细胞液泡体积也在增大。当液泡体积不再增大时,细胞液浓度是否一定和外界溶液浓度相等? ________。
(8分)香蕉果实成熟过程中由于储存的物质变为可溶性糖从而使果实甜度增加。某兴趣小组对此生理变化进行了初步探究:取未成熟香蕉果实若干放在适宜条件下让其自然成熟,每天定时取10g果肉研磨配制成100ml待测样液平分为A、B两份,分别用碘液和斐林试剂检测,记录颜色深浅的变化。
(1)样液A用碘液检测的目的是________;样液B用斐林试剂检测的目的是________。
(2)斐林试剂使用时需甲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注入,并________观察颜色变化。
(3)如果探究过程中每天的实验现象不明显,可施加一定浓度的________促进果实成熟;也可适当提高________促进果实成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预期结果在坐标图中画出两种颜色的变化。(2分)
神经元能够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这与其特有的结构密切相关,下图(一)是神经元模式图。图(二)、(三)是神经元部分结构的亚显微图。请据图回答:
(1)胞体膜和突起膜是连续的细胞膜,其基本支架是________。神经元各部分细胞膜的功能有所差异是由于________。
(2)胞体是神经元代谢的控制中心和主要场所,是因为有图(二)所示的________和含②________等多种细胞器的细胞质。
(3)轴突内没有细胞器①和③,因此图(三)结构代谢所需的________和突触小泡内的________是在胞体内合成后随胞质流动输送来的。
(4)突触小泡内的物质经轴突末端的细胞膜释放出细胞的方式为________,体现了细胞膜________的特点。
下图中a、b、c、d为细胞器。3H-亮氨酸参与图示过程可合成物质3H-X。请据图回答:
(1)分离细胞中细胞器的常用方法是________,其中观察c需用到染色剂________。
(2)在图示过程中,膜面积会发生变化的细胞器有________(填字母)。
(3)c中的酶有多种,他们的分子结构明显不同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含有该生物遗传物质的结构是________(填字母),蓝藻细胞中也有的细胞器是________(填字母)。
(5)相应物质从b运输至d,从d运输至细胞膜的过程中,共跨膜_____次。
(6)该过程体现了各种生物膜在_______________上存在密切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