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生物试题 >

(2012•北京)从生命活动的角度理解,人体的结构层次为( ) A.原子、分子、...

(2012•北京)从生命活动的角度理解,人体的结构层次为( 

A.原子、分子、细胞器、细胞

B.细胞、组织、器官、系统

C.元素、无机物、有机物、细胞

D.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B 【解析】 试题分析:A、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原子、分子和细胞器不属于生命系统结构层次,A错误; B、人体为个体层次,构成人体的结构层次的包括细胞、组织、器官、系统,B正确; C、元素、无机物和有机物不属于生命系统结构层次,C错误; D、题干要求从人体的生命活动的角度理解,因此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与人体生命活动无直接关系,D错误. 故选:B. 考点: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的建立、内容和发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15秋•黄石校级期末)在一定时间内使某种动物细胞吸收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氨基酸,经检查发现放射性同位素依次先后出现在图1中[2]、[1]、[3]、[4]、[5]、[6]、[7]部位.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满分5 manfen5.com

(1)图中[1]、[3]、[6]分别代表的结构是                 

(2)下列不能代表[7]的物质是:     

A、血红蛋白    B、血浆蛋白     C、胰岛素   D、胃蛋白酶

(3)[4]的功能是     

(4)[7]的合成、加工、运输过程所需的大量能量由[]      供给.

(5)由此可看出,细胞内的生物膜在            上有一定的连续性.

(6)图2是该过程中几种生物膜面积的变化图,在图中补充过程结束后的膜面积变化情况.

 

查看答案

(1999•上海)用2摩尔/升的乙二醇溶液和2摩尔/升的蔗糖溶液分别浸浴某种植物细胞,观察质壁分离现象,得到其原生质体积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

满分5 manfen5.com

(1)原生质体体积在A→B段的变化说明:在该段时间内水分从原生质体      ,细胞液水势     

(2)在1分钟后,处于2摩尔/升蔗糖溶液中的细胞,其细胞液水势将      ,此时,在细胞壁与原生质层之间充满了      .要使该细胞复原,应将其置于      中.

(3)在1分钟后,处于2摩尔/升乙二醇溶液中的细胞,其原生质体体积的变化是由于      逐渐进入细胞内,引起细胞液水势     

(4)并不是该植物的所有生活细胞均可发生质壁分离,能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还必须具有     

 

查看答案

(2015秋•黄石校级期末)如图甲表示生物膜的结构,图中A、B、C表示某些物质,a、b、c、d、e表示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图乙表示物质运输不同方式曲线,请据图分析回答:

满分5 manfen5.com

(1)图甲中与细胞识别有关的结构是      (填字母);细胞间的识别实际上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植物细胞间可通过      结构进行信息传递.

(2)若图甲是线粒体膜,则b过程运输的气体是      ,可用图乙中      (填序号)所示的曲线表示;若图甲是人体神经细胞膜,则该图中表示K+在膜内积累的运输方式是      (填字母),这种运输方式符合图乙中      (填序号)所示的曲线.

(3)若图甲是人体红细胞膜,则该图中表示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运输方式是      (填字母).

(4)从细胞膜的功能特性看,它是      膜.

 

查看答案

(2015秋•黄石校级期末)如图A,B,C,D表示生物大分子,请回答下列问题:

满分5 manfen5.com

(1)请依次写出图中X,Y所指的元素:X为      ,Y为     

(2)大分子物质A的中文名称是      ,其彻底水解产物是                 

若要观察A在细胞中的分布情况可选用试剂     

(3)B具有多样性,从b分析是由于     

(4)物质D为      ,其在细胞膜中的分布部位是     

 

查看答案

(2013•河南二模)研究发现,在小肠绒毛的微绒毛面存在着两种运输葡萄糖的载体﹣﹣SGLT1和GLUT2,前者是主动运输的载体,后者是协助扩散的载体.科学家根据不同葡萄糖浓度下的运输速率绘制如图示曲线,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满分5 manfen5.com

A.协助扩散(易化扩散)的速率最高约为主动运输的3倍

B.在较低浓度下,主动运输的载体先达到饱和状态

C.小肠绒毛细胞对葡萄糖的两种运输方式在同时进行

D.在较高浓度下,细胞主要依赖主动运输来增大吸收速率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