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生物试题 >

图1表示萌发的小麦种子中可能发生的相关生理过程,A~E表示物质,①~④表示过程....

图1表示萌发的小麦种子中可能发生的相关生理过程,A~E表示物质,①~④表示过程.图2的实验装置用来探究消毒过的小麦种子在萌发过程中的细胞呼吸方式(假定:葡萄糖为种子细胞呼吸过程中的唯一底物).请据图分析以下说法错误的(  )

满分5 manfen5.com

A.图1中物质A是丙酮酸,物质D是氧气,物质E是酒精

B.过程③④所需要的酶分别存在于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

C.若实验后,图2的乙装置的墨滴左移,甲装置的墨滴右移,则小麦萌发过程中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D.若实验后,图2的乙装置的墨滴左移,甲装置的墨滴不动,则小麦萌发过程中只进行有氧呼吸

 

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图1中:①表示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②表示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③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④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A为丙酮酸,B为二氧化碳,C为[H],D为氧气,E为无氧呼吸产物﹣﹣酒精. 图2中:甲装置中清水不吸收二氧化碳,也不释放气体,因此甲中液滴移动的距离代表细胞呼吸产生二氧化碳量与呼吸消耗氧气量的差值;乙装置中KOH的作用是吸收细胞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因此乙中液滴移动的距离代表细胞呼吸消耗的氧气量. 【解析】 A、据图分析,A为丙酮酸,B为二氧化碳,C为[H],D为氧气,E为无氧呼吸产物酒精,A正确; B、过程③④表示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所需要的酶分别存在于线粒体内膜和线粒体基质,B错误; C、甲装置的墨滴右移,说明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量大于消耗的氧气量;乙装置的墨滴左移,说明有氧气的消耗,由此可推知细胞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C正确; D、实验后,图2的乙装置的墨滴左移,说明有氧气的消耗,甲装置的墨滴不动,说明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量与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量相等,小麦萌发过程中只进行有氧呼吸,D正确. 故选:B. 考点: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某同学对ATP进行了如下总结,你认为合理的是(  )

A.在剧烈运动状态时,细胞消耗大量ATP,因此ATP的含量不再保持动态平衡

B.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总是与ATP的合成相关联

C.ATP在给细胞提供能量时,其中两个高能磷酸键都易断裂、易形成

D.细胞内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是生物界的共性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有几项是正确的(  )

①是有分泌功能细胞产生的 

②酶通过为反应物供能和降低活化能来提高化学反应速率  

③凡是活细胞都含有酶      

④过酸和低温均能破坏酶的空间结构使其失去活性

⑤酶都是有机物            

⑥活细胞产生的酶在细胞内、外均能发挥催化作用

⑦酶在代谢中有多种功能    

⑧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具有降低活化能的作用.

A.一项    B.两项    C.三项    D.四项

 

查看答案

如图所示的A、B、C三图依次表示酶的浓度一定时,反应速度和反应物浓度、温度、pH的关系,请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满分5 manfen5.com

A.图A中随着反应时间的推移,反应速率会不断上升

B.B图中a点所对应温度是该酶的最适温度,a→b温度升高使酶的活性下降,导致酶促反应速率减慢,所以曲线急剧下降

C.图C可以表示胃蛋白酶的催化反应速率变化曲线

D.将装有酶与反应物的试管分别放入75℃的水浴锅中,20min后取出,转入37℃的水浴锅中保温,试管内的反应速率会加快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细胞通过主动运输方式吸收离子的速率与细胞呼吸强度总是呈正相关

B.苯出入细胞取决于细胞内外的浓度差和载体数量

C.大分子有机物要通过载体蛋白的转运才能进入细胞内,并且需要消耗能量

D.在氧浓度为0时,轮藻细胞也可以逆浓度吸收K+

 

查看答案

某同学设计实验如图所示,实验开始时,U型管两侧液面相等,图中半透膜允许单糖通过,据图分析,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满分5 manfen5.com

A.若U型管中加入两种两种浓度不等的蔗糖溶液,当液面停止上升时,半透膜两侧溶液浓度一定是相等的

B.若U型管中加入两种浓度不等的蔗糖溶液,则实验现象为:高浓度的一侧液面上升

C.若U型管中加入两种浓度不等的葡萄糖溶液,则实验现象为:高浓度一侧液面先升高,随后另一侧液面升高,随后两侧液面会持平

D.若U型管中加入两种两种浓度不等的蔗糖溶液,当液面停止上升时,半透膜两侧水分子移动达到平衡状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