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是已知的唯一降低血糖水平的激素,请分析胰岛素的作用机制模式图(如下图所示),并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的刺激X最可能是 , 下丘脑神经细胞接受刺激X兴奋后,膜外的电位变化为 ,最终引起传出神经末梢释放 ,与胰岛B细胞上相应受体结合,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多。
(2)由图可知,胰岛素与其受体结合后,一方面使 增加,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另一方面促进 ,从而降低血糖。
(3)如果给动物注射大剂量胰岛素,动物会因低血糖而休克。通过注射胰高血糖素能促使血糖升高,使休克的动物清醒。根据以下实验材料及用品,完成实验方案,证明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
实验材料及用品:小白鼠、注射器、鼠笼、胰岛素溶液、胰高血糖素溶液、葡糖糖注射液、生理盐水。
实验方案:选择体重相近的健康小白鼠,按照下表进行处理、观察并填写相关内容。
下图1是某科研小组利用植物染色体杂交技术过程,他们将携带R(抗倒伏基因)和A(抗虫基因)的豌豆染色质片段直接导入玉米体细胞,两种染色质片段可随机与玉米染色质融合形成杂交细胞,将杂交细胞筛选分化培育成既抗虫又抗倒伏性状的可育植株(F1)。下图2是某一年生自花传粉植物(2n=10)的某些基因在亲本染色体上的排列情况。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杂交细胞发生的可遗传变异类型是 。
(2)杂交细胞在第一次有丝分裂中期时含有 个A基因(不考虑变异),杂交细胞能够培育成F1植株的原理是 。
(3)该植物控制红色花色的基因分别是B、F、G,控制白色花色的基因分别是b、f、g。各显性基因的表现效果相同,且显性基因越多,红颜色越深(如深红、红、浅红……等表现型),隐性类型为白色。让如图所示亲本进行杂交得F1,F1自交得F2,则F2花色的表现型有 种,其中白色花色的几率是 。
(4)若E基因存在纯合致死现象,则让F1自交得到的F2中杂合子Ee所占比例为 。
(5)该植物叶片无香味D对有香味d为显性,如图所示亲本进行杂交,在F1中偶尔发现某一植株叶片具有香味性状。可能的原因是(只需写一点): 。
植物鹅掌花喜温暖湿润的半阴环境,忌强光照射。下图1表示夏季时鹅掌花在不同遮光处理条件下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曲线。请分析并回答:
(1)图示中遮光30%处理的鹅掌花开始光合作用的时间__________(填“早于”“等于”或“晚于”)6:30,且在M点时相应的光合作用强度__________(填“<”“=”或“>”)呼吸作用强度。
(2)不遮光处理和遮光30%处理,对鹅掌花生长更有利的是_______________,据图像分析原因是:_____
_ _。
(3)要探究最适于鹅掌花光合的遮光程度,需设计一系列以___________为自变量的装置;为了摸索实验合理的自变量取值范围,先要进行__________。
(4)下图2为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吸收光谱(暗带部分表示被吸收的光线),已知在漫射光环境中,光线以较短波长的光占优势,与阳生植物相比,推测鹅掌花叶绿体中__________色素含量较高,如从鹅掌花植物的叶绿体中提取出色素并层析分离后得到4条色素带(如图3)。如果选取的是秋天发黄的叶片作为实验材料,则显著变化的色素带为 。(填编号)
为研究根背光生长与生长素的关系,将水稻幼苗分别培养在含不同浓度生长素或适宜浓度NPA(生长素运输抑制剂)的溶液中,用水平单侧光照射根部(如下图),测得根的弯曲角度及生长速率如下表
处理方式/测定指标 | 外源生长素(mg/L) | NPA(μmol/L) | |||
| 0 | 0.001 | 0.01 | 0.1 | 3 |
弯曲角度α(度) | 37 | 40 | 31 | 22 | 16 |
生长速率(mm/天) | 15 | 17 | 13 | 11 | 8 |
据此实验的结果,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根向光一侧的生长速率大于背光一侧
B.生长素对水稻根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C.单侧光对向光一侧生长素的合成没有影响
D.单侧光照射下根的背光生长与生长素的运输有关
下图为酶催化反应效率关系图,A→B代表酶催化效率坐标:0到100%,A→C代表温度坐标:0到70℃,C→B代表溶液酸碱度坐标:PH=0.1到PH=14的范围,分析不合理的是
A.GK和HK所代表的某酶的催化效率差异,其关键影响因素是温度
B.KG线段所代表的酶,其最适温度在EF范围内
C.JH和HK可以用来体现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在不同酸碱溶液环境下的反应特点
D.某酶因为温度改变从JH偏移为JG,那么在AE和EC 之间各有一个温度取值
某研究者对新生儿感染的细菌进行了耐药性实验,结果显示70%的致病菌具有耐药性,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细菌由于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形成了多种变异类型
B.70%的致病菌具有耐药性,与新生儿是否接触过抗生素无关
C.新生儿出生时接种疫苗,可预防各种细菌感染
D.新生儿通过从母体获取的免疫球蛋白,对细菌发生的免疫反应属于非特异性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