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棉花的某部位细胞内在光照、温度等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物质的转化和转移路径图,能量均省略,其中Ⅰ、Ⅱ表示场所,①~④表示生理过程,A~F表示物质。据图回答:
(1)图中的Ⅰ、Ⅱ分别表示________ 和________。③表示 。
(2)图中的A、B、 C分别表示_______________。
(3)上图表明该细胞只能进行________,不能进行________,由此推断该细胞可能是棉花的________部位细胞。
(4)若图中①③过程均产生1 mol物质C,则②过程消耗了________mol葡萄糖。
现有两种淀粉酶A与B,某小组为探究不同温度条件下这两种淀粉酶的活性,做了如下探究实验。
实验过程:
组别 步骤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Ⅰ.设置水浴缸温度/℃ | 20 | 30 | 40 | 50 | 20 | 30 | 40 | 50 |
Ⅱ.取8只试管各加入淀粉溶液/mL,分别保温5 min | 10 | 10 | 10 | 10 | 10 | 10 | 10 | 10 |
Ⅲ.另取8只试管各加入等量淀粉酶溶液,分别保温5 min | 酶A | 酶A | 酶A | 酶A | 酶A | 酶A | 酶A | 酶A |
Ⅳ.将同组两个试管中的淀粉溶液与淀粉酶溶液混合摇匀,保温5 min | ||||||||
实验结果:对各组淀粉含量进行检测,结果如图所示。
(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无关变量有________(至少写出2种)。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酶A在________℃条件时活性较高。
(3)此实验通过检测淀粉的剩余量来表示酶的活性,不能用斐林试剂检测生成物麦芽糖的含量来表示,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
(4)若要进一步探究酶B的最适温度,实验设计的主要思路应是:在________℃之间设立较小等温度梯度的分组实验,按上述步骤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生物膜系统从结构和功能上看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图1所示的生理过程,一般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从图中可以看出溶酶体起源于________,并具有分解侵入机体的细菌的功能。在细胞分泌蛋白质的分泌面,细胞膜通常会形成较多褶皱,依据图中信息,从膜结构转移方面解释,其原因是____________。
(2)囊性纤维病病人生物膜系统结构受损,导致这一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编码CFTR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图2显示了细胞膜的________模型,所展示的两类载体蛋白中,氯离子跨膜运输的正常进行是由________决定的。
(3)在正常细胞内,氯离子在CFTR蛋白的协助下通过________方式转运至细胞外,随着氯离子在细胞外浓度逐渐升高,水分子向膜外扩散的速度________,使覆盖于肺部细胞表面的黏液被稀释。
在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CO2浓度等条件下,某同学对甲、乙两种高等植物设计实验,测得的相关数据如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时的光照强度 | 光合速率达到最大值时的最小光照强度 | 光合速率达到最大值时的CO2吸收量 | 黑暗条件下CO2释放量 |
甲植物 | 1 | 3 | 11 | 5.5 |
乙植物 | 3 | 9 | 30 | 15 |
注:光照强度单位为klx;CO2吸收量或释放量单位为mg/(100 cm2·h)。
A.本实验中,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CO2浓度属于无关变量
B.光照强度为1 klx时,甲植物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ATP由叶绿体基质移向类囊体薄膜
C.光照强度为3 klx时,甲、乙两植物固定CO2速率的差为1.5 mg/(100 cm2·h)
D.甲、乙两植物相比较,甲植物更适合在弱光下生长
科学家提取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将叶绿体膜破坏,分离出基质和基粒,用来研究光合作用的过程(如下表,表中“+”表示有或添加,“—”表示无或不添加)。下列条件下能产生葡萄糖的是( )
选项 | 场所 | 光照 | CO2 | ATP | [H] | C5 |
A | 基质 | - | + | - | + | + |
B | 基粒 | + | + | - | - | + |
C | 基质和基粒 | - | + | - | - | - |
D | 基质和基粒 | + | + | - | - | + |
下图为桑叶光合速率随土壤水分减少的日变化曲线图,图中曲线Ⅰ、Ⅱ、Ⅲ分别为降雨后第2、8、15天测得的数据。若光照强度的日变化相同,则据图判断不正确的是( )
A.在水分充足时桑叶没有出现“午休”现象
B.曲线Ⅱ双峰形成与光照强度的变化有关
C.导致曲线Ⅲ日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土壤含水量
D.适时进行灌溉可以缓解桑叶“午休”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