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C.该岛屿一定经过漫长的群落演替
D.旅游不可能改变自然演替的速度
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在种群“J”型增长模型(Nt=N0•λt)中,λ表示该种群的增长速率
B.在自然条件下,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即K值)是固定不变的
C.在鱼类养殖中,在接近K值时进行捕捞有利于该种群的可持续发展
D.在“S”型曲线中,种群密度不同时可能具有相同的种群增长速率
下列相关生物技术的实验操作,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A.将新鲜胡萝卜烘干后萃取,可提高胡萝卜素的提取效率
B.向发酵瓶中持续通入空气,可提高酿制果酒的产酒效率
C.向培养基中添加蛋白胨,可提高分解尿素细菌的筛选效率
D.增加菊花愈伤组织培养基中2,4-D 浓度,可提高芽的诱导效率
某地100年前发生森林大火,所有植被焚毁.历经长期自然消长之后,现在生态学研究人员对该地区进行抽样调查,已知该森林存在食物链:植物→动物甲→动物乙.研究者考察了动物甲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表.
年龄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个体数 | 93 | 187 | 60 | 56 | 51 | 61 | 52 | 34 | 41 | 39 | 166 |
注:表中“1”表示动物甲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它以此类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火灾后,该地群落的演替类型是______,影响该群落演替方向的主要因素是______。
(2)研究表明,动物在2+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7+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动物甲的年龄组成类型为______,由此推测动物甲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
(3)上表数据是根据标志重捕法获得的,标志重捕法常用于活动能力强、______的动物的种群密度调查.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动物乙捕食,则获得的估计值比实际值相比______(偏高/不变/偏低)。
(4)若动物乙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后,植物的数量也增加,其原因是______。
(5)调查中,研究人员发现一种灌木在该生态系统中沿地表随机分布,这______(能/不能)体现群落的水平结构,理由是______。
鼹鼠通常生活在地下,喜食蚯蚓和植物的根等,对人类而言属于害兽。近期科学研究表明,鼹鼠及其堆成的小土堆对生物的多样性来说至关重要。鼹鼠在挖掘洞穴过程中会将常见的植物连根拔起,其间形成的小土堆中各种无机盐含量均很高,这就为新品种提供了生存的条件。假设某草原生态系统中存在甲、乙两种植物种群,它们与鼹鼠的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a)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调查生态系统中鼹鼠的种群密度,捕获了30个鼹鼠,将这些个体标记后放掉,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了50个个体,其中有3个带有标记,该鼹鼠种群的数量约为_____个。如果标志物脱落,则调查结果比实际数值偏_______________。
(2)据图(a)判断,鼹鼠的种群数量曲线为________(填“A”“B”或“C”);甲植物为鼹鼠的食物且较早存在于该生态系统中,则甲植物的种群数量曲线为__________(填“A”“B”或“C”)。
(3)若在这个草原生态系统上播种杂草,其抵抗力稳定性会_________________。
(4)鼹鼠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体现了它的________价值。鼹鼠的生活为其他生物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稻田中除水稻外,还有杂草、田螺等生物。
(1)调查稻田中田螺种群密度时可采用样方法,选取样方的关键是___________。根据下面的取样调查表可估算出稻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为______只/m2。
样方编号 | 1 | 2 | 3 | 4 | 5 | 6 |
样方面积(m2) | 1 | 1 | 1 | 1 | 1 | 1 |
田螺数量(只) | 15 | 18 | 15 | 19 | 15 | 14 |
(2)稻田中经控制后的有害生物密度与所需的防治成本有关,并影响作物的价值。图中曲线______(填“Ⅰ”或“Ⅱ”)表示将有害生物控制在不同密度时的防治成本。若将有害生物密度分别控制在图中A、B、C三点,则控制在______点时收益最大.
(3)如在适当时间将鸭引入稻田,鸭能以稻田中的杂草、田螺等有害生物为食,从而可以减少______使用,减轻环境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