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生物试题 >

研究发现损伤大鼠的迷走神经会导致其尿量增多,其作用机制不可能是 A. 促进大脑皮...

研究发现损伤大鼠的迷走神经会导致其尿量增多,其作用机制不可能是

A. 促进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次数和饮水量增多

B. 促进垂体相关细胞释放更多的抗利尿激素

C. 减弱下丘脑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的敏感性

D. 抑制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B 【解析】 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会导致饮水次数和饮水量增多;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多,会导致尿量减少;下丘脑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的敏感性降低,会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会导致尿量减少。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植物液泡中花青素的颜色与pH值相关,Na+能改变细胞的pH值,使花育素由浅紫色变成浅蓝色,最后变成 深蓝色。某实验小组用一定浓度的Na2MoO4溶液(植物对Mo的需求非常低)来探究植物细胞对Na+的吸收情况并记录液泡出现深蓝色所需的时间,实验结果如下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通人氧气与否对该植物细胞吸收Na+的速率影响不大

B. 充入氮气后液泡逐渐出现深蓝色,说明细胞吸收Na+,不消耗ATP

C. 该实验说明细胞吸收Na+需要消耗能量,但不能说明是否需要载体

D. 该实验用Na2MoO4能减小因植物吸收其他离子而带来的误差

 

查看答案

生物膜上常附着某些物质或结构以与其功能相适应。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膜上附着核糖体,有利于对多肽链进行加工

B. 叶绿体内膜上附着光合色素,有利于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

C. 细胞膜上附着ATP水解酶,有利于主动吸收某些营养物质

D. 线粒体内膜上附着与细胞呼吸有关的酶,有利于分解丙酮酸

 

查看答案

【生物选修模块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根据基因工程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利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时,需要加入两种引物,原因是_______________,引物I延伸而成的DNA单链会与引物II结合,进行DNA的延伸,这样,DNA聚合酶只能特异地复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DNA序列,一个DNA分子三轮复制以后,含有两种引物的DNA分子有_________个。

2)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是___________。其目的是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 _______,并可遗传给下代。

3)大肠杆菌作为受体细胞最常用的转化方法是:首先用Ca2+处理细胞,使细胞处于一种能吸收周围环境中DNA分子的生理状态,这种细胞称为________细胞。

4)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发挥功能作用的第一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生物——选修模块1:生物技术实践】

据报道,某地空气样本中检测出ABC 3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基因。只有存在于某种活菌中的耐药性基因才能感染人体。为研究此地空气中是否存在这些耐药性活菌,某研究小组做了以下实验,步骤如下。

配置培养基并灭菌;

制作无菌平板,并收集、培养空气中的活菌;

对步骤得到的活菌进行分离纯化;

设置若干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相关操作;

将各组平板置于适宜温度的恒温箱中培养一段时间,观察菌落的生长情况。

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中的灭菌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步骤中接种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步骤中得到的菌落类型有5种,则步骤中需要设计至少_____个实验组,对实验组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将所得菌落接种到含有_______________培养基中,形成的菌落呈_______色,则表明可能存在大肠杆菌。从功能角度分析此培养基属于__________培养基。

 

查看答案

某种植物的花色同时受AaBb两对基因控制。基因型为Abb的植株开蓝花,基因型为aaB 的植株开黄花。将蓝花植株(♀)与黄花植株(♂)杂交,取F1红花植株自交得F2F2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红花:黄花:蓝花:白花=7:3:1:1。

(1)F1红花的基因型为______,上述每一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____________定律。

(2)对F2出现的表现型及其比例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加以解释。

观点一:F1产生的配子中某种雌雄配子同时致死。

观点二:F1产生的配子中某种雌配子或雄配子致死。

你支持上述观点_________,基因组成为______的配子致死;F2中蓝花植株和亲本蓝花植株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