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生物试题 >

下图为人体内细胞间的某些信息传递机制的模式图,图中①②分别代表不同的细胞、A表示...

下图为人体内细胞间的某些信息传递机制的模式图,图中①②分别代表不同的细胞、A表示物质,符合该模型的是

A. ①效应T细胞,②被病原体侵染的细胞,A抗体

B. ①传出神经元,②传入神经元,A神经递质

C. ①甲状腺细胞,②下丘脑,A甲状腺激素

D. ①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②垂体细胞,A抗利尿激素

 

C 【解析】抗体是由浆细胞合成分泌,A错误;传入神经元通过神经递质作用于传出神经元,B错误;甲状腺细胞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可反馈作用于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C正确;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分泌,由垂体释放,D错误. 【考点定位】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名师点睛】图示过程为细胞①通过释放物质A作用于细胞②的膜受体上.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成年雄性小鼠的初级精母细胞中有20个四分体,将该小鼠的一个分裂旺盛的未标记的体细胞放入32P标记的培养液中培养,当该细胞进入有丝分裂后期时,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有80条染色体被32P标记    B. 含有32P标记的染色体占染色体数的1/2

C. 有2组中心体,20对同源染色体    D. 每条染色体DNA的两条链均被32P标记

 

查看答案

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她研制的抗疟药育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青蒿素是从植物黄花蒿的组织细胞中所提取的一种代谢产物,据推测其作用方式可能是作用于疟原虫的食物泡膜,从而阻断了营养摄取的最早阶段,使疟原虫较快出现氨基酸饥饿,迅速形成自噬泡,并不断排出虫体外,因损失大量胞浆而死亡。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疟原虫能以胞吞的方式获取外界食物,这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特点

B. 细胞质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如果大量流失,甚至会威胁到细胞生存

C. 疟原虫寄生在寄主体内,从生态系统的成分上来看,可以视为分解者

D. 利用植物组织培养的方式,可以实现青蒿素的大规模生产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生命科学研宄方法与发展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萨姆纳通过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得到脲酶的结晶证明了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B. 沃森和克里克研宂DNA分子结构时,主要运用了建构数学模型的方法

C. 摩尔根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D. 林德曼通过对赛达伯格湖的研宄发现了能量流动具有单向循环、逐级递减的特点

 

查看答案

在某草原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A→B→C中,各种群一年时间内能量的同化、利用和传递等的统计(单位:百万千焦/年)如下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种群

输入的

总能童

用于生长发育

和繁殖的能量

呼吸

消耗

传递给

分解者

传递给下一营养级

未被利用 的能量

A

 

 

65.5

3.0

15.0

41.5

B

15.0

5

 

0.5

 

2.5

C

2

0.6

1.4

微量(不计)

 

 

 

A. 种群A、B、C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

B. 种群A储存在体内的能量为59.5百万千焦/年

C. 种群B呼吸消耗的能量为5百万千焦/年

D. 能量从种群B到种群C的传递效率为12%

 

查看答案

在人体中存在两种类型的突触,下图表示兴奋传来后这两类突触的突触后膜电位变化情况(乙酰胆碱和Gly为神经递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乙酰胆械和Gly都储存在突触小泡内,受到刺激后以胞吐的方式释放

B. Gly作用于突触2的突触后膜时,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再变为正电位

C. a→b段电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Na+的迅速内流

D. 突触1与突触2的突触后膜也可能是神经元细胞体的一部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