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生物试题 >

据图回答以下有关生态学问题。 I.某地区曾做过一项实验:将大量的鸭子引入农田水稻...

据图回答以下有关生态学问题。

I.某地区曾做过一项实验:将大量的鸭子引入农田水稻蝗虫,对蝗虫进行了有效控制。为研究蝗虫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该实验还建立了如图1所示的模型。

(1)从模型建构的类型角度分析,图1模型属于数学模型,该模型表明,引入鸭子后该地区蝗虫的K值为______________

(2)引入鸭子前,若蝗虫每天增加3%,并呈“J”型增长,最初有N0只,则t天后种群数量为______________只。

(3)通过研究蝗虫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该地区又进一步提出“改治结合、根除蝗害”的治蝗战略,一方面通过改造蝗虫发生地,降低蝗虫的K值;另一方面利用雌信息素诱捕蝗虫通过降低________________使种群密度下降。

II.弃耕农田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最终将演替到相对稳定的________________阶段。如图2所示的物种甲、乙、丙在演替的不同阶段开始生长,最终三者在垂直结构上的分布自下而上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

 

I.(1)数学 N2(2)N01.03t (3)K值(环境最大容纳量) 生物 化学 II森林(树林) 丙乙甲 【解析】试题分析: I.(1)图1的曲线图是数学模型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从模型建构的类型角度分析,图1模型属于数学模型。引入鸭子后该地区蝗虫的数量围绕N2上下波动,因此蝗虫的K值为N2。 (2)依题意可知:蝗虫种群的数量最初有N0只,蝗虫种群的数量为前一天的倍数λ=1+3%=1.03,则t天后种群数量为Nt=N0λt=N01.03t 只。 (3)改造蝗虫的发生地,可以降低蝗虫的K值(环境最大容纳量);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蝗虫属于生物防治,昆虫信息素属于化学信息。 II弃耕农田最终将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分析图2可知:物种丙在最初时的光合速率较高,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速率逐渐下降,甲、乙的光合速率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而且甲的光合速率达到最高,说明甲和乙出现后影响了丙光合速率,主要是影响了光照强度,所以在垂直结构上,丙应在最下方,甲在最上方,即三者在垂直结构上的分布自下而上依次为丙乙甲。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群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环保工作者对某地区最主要的草食动物某野兔种群数量进行连年监测,得到如图所示的数量增长变化(λ)曲线,λ= t年种群数量/(t-1)年种群数量。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第1年至第5年间野兔种 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B. 第5年起野兔种群数量开始下降

C. 第15年至第2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D. 第20年至第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

 

查看答案

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假如猫头鹰的食物有2/5来自于兔子,2/5来自于鼠,1/5来自于蛇,那么猫头鹰若增加20g体重,最少需要消费植物

A. 600 g    B. 900 g

C. 1600 g    D. 5 600 g

 

查看答案

为提高农业产量,农民采取了如下手段:

①人工除草

②使用农药消灭害虫

③温室种植时,适当降低夜间温度

④对农作物施肥

某同学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进行分析,其中叙述正确的是

A. ①是为了减少营养级,从而降低能量传递过程中能量的损失

B. ②是为了使能量尽可能多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C. ③是为了提高农田生态系统能量输入问题

D. ④是为了农田生态系统额外补充能量,从而提高农业产量

 

查看答案

下表是对某水生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中ABCD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E为分解者;Pg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能量的总量;Pn表示生物贮存的能量;R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能量单位为102KJ/(m2·a)。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流经该系统的总能量是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即五个Pg之和

B. 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可表示为B→E→D→A→C

C. 第三营养级到第四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0.7%

D. 流入各营养级的能量,大量的被生物的呼吸作用所消耗

 

查看答案

下列叙述中符合种群密度概念的是

A.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

B.某森林每平方千米范围内猞猁的数量

C.某湖泊一年中鲫鱼新增加的个体数

D.一亩水稻的年产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