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流指的是遗传物质在种间和种内群体间的传递和交换,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基因流发生的时间和发生的强度将会显著影响物种形成的概率
B. 种群间的基因流被地理隔离所阻断是形成新物种的唯一途径
C. 不同物种间的基因流可以极大地丰富自然界生物多样化的程度
D. 地理隔离阻止种内群体基因流可以导致生殖隔离逐渐形成
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各种形式的刺激均可引起感受器产生兴奋
B. 反射弧的神经中枢不都在脊髓
C. 抑制性递质不能引起突触后膜发生电位的改变
D. 聋哑病人会丧失一切语言功能
研究人员向肿瘤细胞中导入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基因(HSV—TK),可将某种无毒性前体药物磷酸化,引起肿瘤细胞内一系列代谢变化,最终诱导肿瘤细胞的“自杀”。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 肿瘤细胞的形成是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细胞内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的结果
B. 肿瘤细胞因导入HSV-TK发生的“自杀”属于细胞凋亡
C. 治愈的肿瘤患者其HSV-TK能遗传给后代
D. 将HSV-TK导入肿瘤细胞前,需要构建基因表达载体
下列关于生物学经典研究与使用方法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 萨顿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假说—演绎法
B. 林德曼发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调查和系统分析的方法
C. 调查恒定容器内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建构物理模型法
D. 温特研究胚芽鞘的弯曲生长——同位素标记法
科研人员初步探究红光对拟南芥代谢过程中B蛋白和P蛋白的作用及相互关系。
(1)光不仅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也可以作为信号对种子萌发、开花等多种生理过程起_______________作用。
(2)科研人员获得了拟南芥B蛋白缺失的突变体b。将野生型拟南芥和突变体b用不同强度的红光照射一段时间后,利用无水乙醇____________两种植株叶片中的光合色素,并测定含量结果如图1。
由图1可知,突变体b的光合色素含量_____________,推测B蛋白可__________(促进/抑制)光合色素的积累。
(3)利用突变体b与P蛋白缺失的突变体p进行杂交,后代经筛选获得双突变体bp,在持续红光照射下进行实验,结果如图2。
由图可知,红光对突变体b和p的影响分别为__________胚轴生长,且B蛋白缺失__________(增强/减弱/未改变)红光对突变体p的影响,说明B蛋白和P蛋白在红光调控时存在关联。
(4)已知P蛋白是感受红光刺激的受体。科研人员首先探究B蛋白对P蛋白的合成是否有影响,检测野生型及三种突变体中P蛋白含量如图3。
微管蛋白在细胞中的表达量相对稳定,可作为对照以排除__________对实验的干扰。由图3说明B蛋白_______(是/不是)通过影响P蛋白的合成来发挥作用。
在培养的二倍体水稻群体中发现一株黄叶色的植株甲。科研人员对此变异进行深入研究。
(1)植株甲自交,后代出现黄叶致死∶黄叶∶绿叶=1∶2∶1,表明植株甲为___________(杂合子/纯合子),决定此种黄叶色基因记为Chy,则Chy在细胞中的位置为___________。
(2)提取植株甲与野生型植株的DNA,对两种植株的DNA进行扩增,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_。利用能与已知染色体DNA特定结合的多对__________扩增,然后逐一对比找出_________(相同/不同)的扩增产物,初步确定了此基因在11号染色体上。
(3)已11号染色体上还有一个突变基因Chl9,其指导合成的酶与正常酶存在竞争关系,影响叶绿素合成。植株中若有Chl9,则叶色偏黄。为确定Chy与Chl9的位置关系,用植株甲与Chl9纯合子杂交(F1中Chl9位置若无野生型基因则幼苗期致死)。
假设一:若F1中出现致死幼苗,则这两种基因的位置关系为___________;
假设二:若F1中无致死幼苗,则这两种基因的位置关系为___________。
杂交实验结果证明假设一的位置关系成立,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____________(特点)。
(4)Chy表达产物参与图1所示的相关代谢反应过程,其中A、B、C、D表示相关化学反应。测量植株甲与野生型植株中相关物质含量的相对值,结果如图2。
由图1、2可知,与野生型相比,植株甲中___________积累,其原因可能是Chy的表达产物影响___________(填图1中字母)化学反应。试分析植株甲中也有叶绿素合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
(5)将Chy转入野生型植株,获得转入1个Chy的植株,Chy未破坏野生型植株的基因。 此转基因植株自交,后代叶色出现三种类型:黄叶、绿叶、叶色介于二者之间,其中黄叶植株所占比例为1/4,绿叶和叶色介于二者之间的植株比例分别为_________。
(6)上述实验表明,水稻叶色的遗传受基因的_________和 _________共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