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生物试题 >

请回答下列与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有关的实验问题: (1)实验一:科研人员从小鼠细胞...

请回答下列与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有关的实验问题:

(1)实验一:科研人员从小鼠细胞中分离出线粒体,并将其放入测定仪内的生理盐水中保持活性,然后按图示顺序向生理盐水中依次加入相应物质,其中X物质不包括还原氢,从加入线粒体开始测定O2消耗速率,结果如图一。请据图分析:X物质表示________,图示4个区间(①~④)中,线粒体内有水生成的区间是________,一定有CO2产生的区间是________

(2)实验二:通过通气管向密闭容器中通入14CO2,密闭容器周围有充足且适宜的光源,如图二所示,当反应进行到0.5 s时,发现14C出现在一种三碳化合物(C3)中,当反应进行到5 s时,发现14C还出现在一种五碳化合物(C5)和一种六碳糖(C6)中,该实验是通过控制____________来探究CO2中碳原子转移路径的。在该实验中,如果发现0.5 s时C5的含量较高,若要降低其含量,可改变的实验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

(3)AMP-PCP能与细胞膜上ATP跨膜受体蛋白结合,科研人员用AMP-PCP溶液处理菜豆叶片,测定其光合速率,结果如图三所示。由图可知,随着AMP-PCP浓度增大,叶片的净光合速率_________ ,推测原因是AMP-PCP限制了ATP 运输到_________,导致气孔开放程度下降,从而抑制了光合作用的__________反应。要验证上述推测是否正确,可用__________溶液处理菜豆叶片作为实验组,以___________处理菜豆叶片作为对照进行实验,测定叶片的气孔开放程度和净光合作用速率。若实验组的气孔开放程度和净光合速率均_________对照组,则证明上述推测成立。

 

丙酮酸 ①②③④ ③ 反应时间 减弱光照或适当增加CO2的供应 降低 细胞外 暗 ATP​​ 蒸馏水 大于 【解析】试题分析:有氧呼吸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葡萄糖酵解形成丙酮酸和还原氢,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形成二氧化碳和还原氢,第三阶段是还原氢与氧气结合形成水。根据题意和题图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是AMP-PCP溶液的浓度,因变量是净光合速率,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主要有光照强度、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等。 (1)线粒体中进行氧化分解的物质是丙酮酸,因此图中加入的X物质是丙酮酸。还原氢与氧气结合形成水,①②③④都有氧气消耗,故都生产了水。在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丙酮酸和水反应,产生CO2,第③区段加入了丙酮酸,故该区间一定有CO2产生。 (2)当反应进行到0.5s时,发现14C出现在一种三碳化合物(C3)中.当反应进行到5s时,14C还出现在一种五碳化合物(C5)和一种六碳糖(C6)中,由此可见,该实验是通过控制反应时间来探究CO2中碳原子的转移路径.暗反应的反应式为, C5,因此0.5s时要想降低C5的含量,可降低光照或适当增加二氧化碳的供应,因为降低光照可以减少ATP、NADPH的生成量,从而抑制C3的还原,使C5的含量有所降低;若适当增加二氧化碳的供应,会促进二氧化碳固定的发生,同样也可以使C5的含量有所降低。 (3)据图分析,随着AMP-PCP浓度增大,叶片的净光合速率逐渐降低,原因可能是AMP-PCP能与细胞膜上ATP跨膜受体蛋白结合,限制了ATP 运输到细胞外,导致气孔开放程度下降,导致光合作用的暗反应中的二氧化碳供应不足,抑制了暗反应的进行,要验证推测是否正确,可用ATP溶液溶液处理菜豆叶片,以蒸馏水作为对照试验,测定叶片的气孔开放程度和净光合作用速率.如果实验组的气孔开放程度和净光合速率均大于对照组,则推测正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纯种的高秆抗锈病(DDTT)小麦与矮秆易染锈病(ddtt)小麦培育矮秆抗锈病小麦新品种的方法如下:高秆抗锈病×矮秆易染锈病-①→F1-②→雄配子-③→幼苗-④→选出符合要求的植株;下列有关此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过程①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B. 过程③需经过受精作用

C. 过程④需使用生长素来处理    D. 符合生产要求的品种占1/4

 

查看答案

下图为某桑园引入暴猎蝽后,桑毛虫和暴猎蝽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暴猎蝽与桑毛虫之间为竞争关系

B. b点时,暴猎蝽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C. c点、d点暴猎蝽的年龄组成相同

D. 依据随机取样原则统计桑毛虫成虫数量可计算出其种群密度

 

查看答案

糖耐量减低是指空腹血糖正常,但餐后血糖异常升高的生理状态(健康人餐后2小时血糖不应超过7.8 mmol/L)。研究发现糖耐量减低对象是糖尿病高危人群。研究人员以自愿参与实验的糖耐量减低的大学生为对象,第一天不做任何运动状态,记为A组;第二天分为B、C、D、E组,分别在午餐后15 min、30 min、60 min、90 min时,开始中等强度持续进行平地快速步行30 min的试验;分别测试每组对象午餐后血糖和胰岛素浓度,结果如下图。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糖耐量减低者想了解病因是否是自身胰岛的内分泌功能异常,则需要测定其血液中的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的浓度。

B. 糖耐量减低的人维持空腹血糖正常所需的血糖来源主要是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

C. 餐后15 min、30 min、60 min开始运动,均可以显著降低血糖的峰值和胰岛素的峰值

D. 从血糖的生理指标来看,餐后适度运动可以使糖耐量减低者餐后血糖峰值降低和缩短高血糖持续(状态)时间,从而降低胰岛B细胞负担。

 

查看答案

某同学为了验证酶的相关特性及其作用底物情况进行了三组实验:实验一,某大分子物质甲与酶1混合,可得到中间产物乙;实验二,某大分子物质甲与酶1和酶2混合,可得到小分子物质丙;实验三,某大分子物质甲与酶2混合,不能得到中间产物乙及小分子物质丙。下列相关推理,错误的是( )

A. 酶2的作用底物很可能是中间产物乙

B. 小分子丙可能是大分子物质甲的基本组成单位

C. 由实验一和实验三可得出酶1具有专一性

D. 由实验一、实验二和实验三不能得出酶具有高效性和温和性

 

查看答案

麦是一种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的禾本科单子叶植物。下面是以小麦为实验材料所进行的实验,其中叙述正确的是(   )

A. 芽种子的研磨液置于试管内,加入斐林试剂,试管内立即出现砖红色沉淀,这是因为发芽的小麦种子中含有麦芽糖

B. 小麦叶肉细胞进行质壁分离实验时,叶绿体的存在干扰实验现象的观察

C. 麦叶片进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时,叶片需要用酒精和盐酸进行脱色处理,实验结果是绿色主要分布在细胞质,红色主要分布在细胞核

D. 小麦根尖进行“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的实验时,改良的苯酚品红溶液和醋酸洋红溶液都可以是染色体着色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