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生物试题 >

冬末春初,乍暖还寒,人体易患感冒、急性肠炎等病,病人会出现发烧等症状。请分析回答...

冬末春初,乍暖还寒,人体易患感冒、急性肠炎等病,病人会出现发烧等症状。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病人体温升高的过程中,由_________  分泌的某种激素作用于垂体,促使垂体增加相关激素的分泌,进而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该过程属于甲状腺激素分泌的 _____调节。甲状腺激素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_____(填“能”或“不能”)持续发挥作用。

(2)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医生叮嘱病人多喝水,患者大量喝水后,其血浆渗透压改变,体内由_________释放参与水平衡调节的________激素减少,使_________减少,从而使血浆渗透压恢复。

(3)感冒时会引起咳嗽反射,咳嗽反射过程中,兴奋在传入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______(填“单向的”或者“双向的”);在一般情况下,人可以有意识的控制咳嗽反射,说明________________

(4)人体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后,若甲型H1N1流感病毒进入机体,______细胞能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消灭相应病原体.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后,并不能预防所有的流感,原因是______

 

下丘脑 分级 不能 垂体后叶 抗利尿 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单向的 低级中枢受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整 B细胞和记忆细胞 疫苗具有特异性 【解析】试题分析:下丘脑是内分泌调节的枢纽,它可以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可以分泌促激素作用于相关腺体,下丘脑也是体温和水盐的调节中枢。 (1)当病人体温升高的过程中,下丘脑就会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运输到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的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到全身,几乎作用于体内所用的细胞,提高细胞代谢的速率,使机体增加产热。甲状腺激素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因此,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的动态平衡。 (2)患者大量喝水后,其血浆渗透压降低,导致下丘脑分泌并由垂体后叶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 (3)感冒时会引起咳嗽反射,咳嗽反射过程中,兴奋在传入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单向的;在一般情况下,人可以有意识的控制咳嗽反射,说明低级中枢受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4)人体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后,一段时间内当甲型H1N1流感病毒侵染机体时,机体免疫系统接受甲型H1N1流感疫苗刺激后,产生了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机体不易患病,若甲型H1N1流感病毒进入机体,B细胞和记忆细胞能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消灭相应病原体.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后,并不能预防所有的流感,原因是疫苗具有特异性。 【点睛】理解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 (1)分级调节:激素的分泌调节一般要经过下丘脑→垂体→相关腺体三个等级。 (2)反馈调节:相应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分泌活动的调节过程,目的是保持相应激素含量维持在正常水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请回答下列与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有关的实验问题:

(1)实验一:科研人员从小鼠细胞中分离出线粒体,并将其放入测定仪内的生理盐水中保持活性,然后按图示顺序向生理盐水中依次加入相应物质,其中X物质不包括还原氢,从加入线粒体开始测定O2消耗速率,结果如图一。请据图分析:X物质表示________,图示4个区间(①~④)中,线粒体内有水生成的区间是________,一定有CO2产生的区间是________

(2)实验二:通过通气管向密闭容器中通入14CO2,密闭容器周围有充足且适宜的光源,如图二所示,当反应进行到0.5 s时,发现14C出现在一种三碳化合物(C3)中,当反应进行到5 s时,发现14C还出现在一种五碳化合物(C5)和一种六碳糖(C6)中,该实验是通过控制____________来探究CO2中碳原子转移路径的。在该实验中,如果发现0.5 s时C5的含量较高,若要降低其含量,可改变的实验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

(3)AMP-PCP能与细胞膜上ATP跨膜受体蛋白结合,科研人员用AMP-PCP溶液处理菜豆叶片,测定其光合速率,结果如图三所示。由图可知,随着AMP-PCP浓度增大,叶片的净光合速率_________ ,推测原因是AMP-PCP限制了ATP 运输到_________,导致气孔开放程度下降,从而抑制了光合作用的__________反应。要验证上述推测是否正确,可用__________溶液处理菜豆叶片作为实验组,以___________处理菜豆叶片作为对照进行实验,测定叶片的气孔开放程度和净光合作用速率。若实验组的气孔开放程度和净光合速率均_________对照组,则证明上述推测成立。

 

查看答案

纯种的高秆抗锈病(DDTT)小麦与矮秆易染锈病(ddtt)小麦培育矮秆抗锈病小麦新品种的方法如下:高秆抗锈病×矮秆易染锈病-①→F1-②→雄配子-③→幼苗-④→选出符合要求的植株;下列有关此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过程①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B. 过程③需经过受精作用

C. 过程④需使用生长素来处理    D. 符合生产要求的品种占1/4

 

查看答案

下图为某桑园引入暴猎蝽后,桑毛虫和暴猎蝽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暴猎蝽与桑毛虫之间为竞争关系

B. b点时,暴猎蝽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C. c点、d点暴猎蝽的年龄组成相同

D. 依据随机取样原则统计桑毛虫成虫数量可计算出其种群密度

 

查看答案

糖耐量减低是指空腹血糖正常,但餐后血糖异常升高的生理状态(健康人餐后2小时血糖不应超过7.8 mmol/L)。研究发现糖耐量减低对象是糖尿病高危人群。研究人员以自愿参与实验的糖耐量减低的大学生为对象,第一天不做任何运动状态,记为A组;第二天分为B、C、D、E组,分别在午餐后15 min、30 min、60 min、90 min时,开始中等强度持续进行平地快速步行30 min的试验;分别测试每组对象午餐后血糖和胰岛素浓度,结果如下图。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糖耐量减低者想了解病因是否是自身胰岛的内分泌功能异常,则需要测定其血液中的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的浓度。

B. 糖耐量减低的人维持空腹血糖正常所需的血糖来源主要是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

C. 餐后15 min、30 min、60 min开始运动,均可以显著降低血糖的峰值和胰岛素的峰值

D. 从血糖的生理指标来看,餐后适度运动可以使糖耐量减低者餐后血糖峰值降低和缩短高血糖持续(状态)时间,从而降低胰岛B细胞负担。

 

查看答案

某同学为了验证酶的相关特性及其作用底物情况进行了三组实验:实验一,某大分子物质甲与酶1混合,可得到中间产物乙;实验二,某大分子物质甲与酶1和酶2混合,可得到小分子物质丙;实验三,某大分子物质甲与酶2混合,不能得到中间产物乙及小分子物质丙。下列相关推理,错误的是( )

A. 酶2的作用底物很可能是中间产物乙

B. 小分子丙可能是大分子物质甲的基本组成单位

C. 由实验一和实验三可得出酶1具有专一性

D. 由实验一、实验二和实验三不能得出酶具有高效性和温和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