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生物试题 >

下图1是利用两种不同生物技术将小鼠培育成大鼠的过程。图2中质粒是基因工程中常用的...

下图1是利用两种不同生物技术将小鼠培育成大鼠的过程。图2中质粒是基因工程中常用的质粒pIJ702,其中tsr为硫链丝菌素抗性基因,mel是黑色素合成基因,其表达能使白色的链霉菌菌落变成黑色菌落;而限制酶Cla Ⅰ、Bgl Ⅱ、Pst I、Sac Ⅰ、Sph Ⅰ在pⅠJ702 上分别只有一处识别序列。

(1)图1中应用到的生物工程技术有_______________。c分子称为____________,其上的生长激素基因表达产物的受体分布在丁鼠的全身细胞的______________

(2)若大鼠甲和大鼠乙体内X染色体上均带有某种致病基因,则培育出的大鼠丙和大鼠丁携带致病基因的是(不考虑基因突变)______________

(3)以Sac Ⅰ和Sph Ⅰ同时切割大鼠生长激素基因和质粒PIJ702,获取的目的基因去置换PIJ702上0.4kb的片段,构成重组质粒pZHZ8。上述两种质粒的限制酶酶切片段长度列在表1中。由此判断目的基因的片段长度为_____________kb。参照表1数据,如果用Pst Ⅰ和Cla l同时酶切重组质粒pZHZ8,则两种酶可将pZHZ8切成__________个片段。

(4)重组质粒pZHZ8上的标记基因是__________________,在含硫链丝菌素固体培养基上培养后,筛选过程中要淘汰__________色的菌落。

 

核移植技术、转基因技术、胚胎移植技术、动物细胞培养技术 基因表达载体(重组DNA分子或重组质粒) 细胞膜上 大鼠丙携带,丁不携带 1.4 4 tsr基因(硫链丝菌素抗性基因) 黑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考查对核移植技术、转基因技术流程的理解和识记。解答此类题目应仔细观察各种限制酶在供体DNA和质粒上的酶切位点,判断目的基因的插入位置和标记基因是否被破坏。 (1)图1中技术Ⅰ为核移植技术,技术Ⅱ为转基因技术,应用到的生物工程技术有核移植技术、转基因技术、胚胎移植技术、动物细胞培养技术。c分子称为基因表达载体(重组DNA分子或重组质粒),生长激素通过和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调节细胞代谢。 (2)大鼠甲X染色体上带有的某种致病基因会随细胞核传给大鼠丙,大鼠乙只为大鼠丁提供生长激素基因,丁不携带乙X染色体上携带的致病基因。 (3)以Sac Ⅰ和Sph Ⅰ同时切割大鼠生长激素基因和质粒PIJ702,获取的目的基因去置换PIJ702上0.4kb的片段,构成重组质粒pZHZ8。据表可知重组质粒pZHZ8比原质粒增加1.0kb,说明目的基因的片段长度为0.4+1.0=1.4kb。据表1可知, Pst Ⅰ和Cla l在重组质粒pZHZ8上均具有两个酶切位点,则两种酶同时酶切重组质粒pZHZ,可将pZHZ8切成4个片段。 (4)黑色素合成基因mel会被破坏,重组质粒pZHZ8上的标记基因是tsr基因(硫链丝菌素抗性基因),在含硫链丝菌素固体培养基上培养后,筛选过程中要淘汰黑色的菌落。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牛的毛色与真黑素(黑色)和褐黑素(栗色)有关。下图表示牛黑色素细胞中正常基因E控制这两种色素合成的过程,请据图回答:

(1)图中①过程称为________________,该过程第二阶段的场所是____________

(2)酪氨酸酶的合成还需要基因D和F,但两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未知。F与f基因共同存在时,酪氨酸酶的合成量有所下降,表现为栗色;个体缺少酪氨酸酶时表现为白色。

①若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让基因型为DdFf和ddFf的牛杂交,后代F1的表现型及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若选择F1中的黑色牛和栗色牛杂交,F2白色牛中的纯合子所占比例是___________。F2中f基因频率为___________,从F1到F2代,基因F(f)控制的性状是否发生进化___________

②若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考虑交叉互换),让基因型DdFf和DdFf的牛交配,则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另一品种牛的毛色有关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若一个种群中有E+E+60只,E+E20只,EE16只,Ee4只,若该种群个体随机交配产生后代F1中,表现型浅黑色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某碱性蛋白酶一般利用枯草芽孢杆菌生产。某科研小组对碱性蛋白酶相关性质进行测试,结果如下图甲、乙所示。图丙、丁为两种常见的平板划线法:连续划线法和四区划线法,前者适用于纯化菌较少的样品,后者适用于纯化菌较多的样品。请据图回答:

(1)由图甲、乙可知,碱性蛋白酶发挥作用的适宜条件为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丁中依次进行四区划线,四区的面积要求为C<D<E<F,F区面积最大有利于获得_________。注意F区划线不要与_________(填字母)区相连。

(3)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大本营,某兴趣小组欲从土壤中分离枯草芽孢杆菌,宜选择图_________所示的方法划线培养。若要分离和统计枯草芽孢杆菌,则应采用______________方法培养。

(4)在制备丙培养基时,当温度大约为__________时适合倒平板。丁培养基在划线时接种环至少要灼烧________次。

(5)若应用固定化技术提高该酶的利用率,减少产物中的杂质,则应采用________法。

(6)在一定温度下(35℃),一定时间内,分解1mL10%脱脂奶粉的酶量为一个酶活力单位(U)。科研小组将不同来源的碱性蛋白酶分成七组进行活力检测,结果如图戊所示。 据图分析,酶催化能力最强的是________组。

 

查看答案

下图l表示某种群数量变化可能的四种情况(“J”型、Ⅰ、Ⅱ、Ⅲ),其中a点后表示有外界因素引起的变化。图2是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部分图解(其中W1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请据图回答:

(1)图1中曲线Ⅲ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快时,对应的种群数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图1种群为长江流域生态系统中的白鳍豚,从种群特征上分析:种群数量在a点以后发生曲线Ⅲ变化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且种群数量为K3时,对白鳍豚种群保护的最有效措施是______________,对白鳍豚的科学研究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___价值。

(3)若图1种群为东亚飞蝗,干旱能抑制一种丝状菌(该菌造成蝗虫患病)的生长,a点若遇干旱,则a点后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可能为______________(用图中标号表示)。

(4)图2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是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_____________倍(用图中字母表示),生产者中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

(5)图3表示该生态系统中三个物种1、2、3的环境容纳量和某时刻的种群实际大小。由图可知,__________物种的种内斗争最剧烈。

 

查看答案

下图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模式的示意图,①⑤为神经元,B为神经末梢及与肌肉相连接的部分(一种突触),C和D为细胞,ad为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请据图回答:

(1)图中④是属于反射弧结构中的_____________.图中共有突触_____________个。

(2)若毛细血管内d含量低于正常值,则b、c含量变化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⑤上某处施加一强刺激则能检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的神经元有_____________(填图中序号)。

(4)图示中生命活动的调节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用电流表一次完成验证“兴奋在神经纤维双向传导”,在④所表示神经细胞中间位置给一个适宜刺激,可将电流表两个电极都放在刺激位点的_____________侧外表面,实验结果是_____________;若用电流表一次验证“兴奋在突触之间单向传递”,在⑤所表示神经细胞中间位置给一个适宜刺激,电流表两个电极应同时放在_____________神经元上(填图中序号)。

 

查看答案

转录因子0rERF是一类蛋白质,在植物抵抗逆境时发挥作用。科研人员对水稻0rERF基因进行研究。

(1)对0rERF基因转录非模板链的上游部分测序,结果如下:

除编码区以外,基因完成转录还至少需要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0rERF基因转录出的mRNA中的起始密码子是_____________。该基因在转录形成mRNA时,起始密码子与模板链配对区域比下一个密码子的配对区域氢键数少__________个。

(2)基因表达中,编码序列在基因中所占比例一般不超过全部碱基对数量的10%,若一个基因片段中脱氧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有1198个,则该基因表达时需要的氨基酸总数不超过_____________个(不考虑终止密码)。

(3)①②③三个元件分别在高盐、干旱、低温不同信号的诱导下,导致此基因表达出不同的0rERF蛋白,以适应高盐、干旱、低温环境,此现象说明基因的表达也受_____________影响。   

(4)水稻窄叶为突变性状,其突变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科研人员推测2号染色体上已知的三个突变基因可能与窄叶性状出现有关。野生型与突变型水稻三个突变基因中碱基及相应蛋白质的变化如表所示。

据表分析:基因突变的类型包括_____________。表Ⅱ中(?)内可能是_________(A.0个   B. 1个C.很多)。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