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的穗发芽影响其产量和品质。某地引种的红粒小麦的穂发芽率明显低于当地白粒小麦。为探究淀粉酶活性与穗发芽率的关系,进行率如下实验。
(1)取抽发芽时间相同、质量相等的红、白粒小麦种子,分别加蒸馏水研磨、制成提取液(去淀粉),并在适宜条件下进行实验。实验分组、步骤及结果如下:
步骤 分组 | 红粒管 | 白粒管 | 对照管 | |||
① | 加样 | 0.5mL提取液 | 0.5mL提取液 | C | ||
② | 加缓冲液(mL) | 1 | 1 | 1 | ||
③ | 加淀粉溶液(mL) | 1 | 1 | 1 | ||
④ | 37℃保温适当时间,终止酶促反应,冷却至常温,加适量碘液显色 | |||||
显色结果 | +++ | + | +++++ | |||
注:“+”数目越多表示蓝色越深
步骤①中加入的C是_______,步骤②中加缓冲液的目的是_________。
显色结果表明:淀粉酶活性较低的品种是___________。
据此推测:淀粉酶活性越低.穗发芽绿越________。若步骤③中的淀粉溶液浓度适当减小,为保持显色结果不变,则保温时间应___________。
(2)小麦淀粉酶包括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为进一步探究其活件在穗发芽率差异中的作用,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X处理的作用是使_________。若Ⅰ中显色结果为红粒管颜色_______白粒管(填“深于”“浅于”或“无明显差异”),且Ⅱ中的显色结果为红粒管颜色_______白粒管(填“深于”“浅于”或“无明显差异”),则表明α-淀粉酶活性是引起这两种小麦穗发芽率差异的主要原因。
图甲表示某哺乳动物乳腺细胞内各种蛋白质的合成和转运过程,其中①②③④⑤⑥⑦代表细胞结构,A、B、C、D、E代表物质。用35S标记一定量的氨基酸来培养该乳腺细胞,测得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上放射性强度的变化曲线如图乙所示。在此过程中,高尔基体、细胞膜、内质网膜面积的变化曲线如图丙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不含磷脂分子的细胞器是______(用标号回答),分离各种细胞器的方法是___________。
(2)E是合成D物质的原料,则E物质从细胞外进入细胞形成D物质并排出细胞外,需经过的膜结构依次是_______(用“→”和序号表示)。
(3)图乙中依据放射性出现先后时间分析,b属于 ________,而丙图中f属于_____。
(4)请在图丁中绘出分泌蛋白合成和运输后细胞中这三种生物膜的膜面积变化。
_________________
大多数植物种子的贮藏物质以脂肪(油)为主,并储存在细胞的油体(植物的一种细胞器)中,种子萌发时,脂肪水解生成脂肪酸和甘油,然后脂肪酸和甘油分别在多种酶的催化下形成葡萄糖。最后转变成蔗糖,并转运至胚轴供给胚生长和发育,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萌发的油料种子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__________,其中____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2)大多数植物种子以贮藏脂肪为主,相同质量的脂肪彻底氧化分解释放出的能量比糖类多,其呼吸熵(放出的CO2量,吸收的O2量)______(填“>””<”或“=”)1。
(3)为了观察植物种子中的脂肪,常用苏丹Ⅲ染液对种子切片染色,用_____洗去浮色,然后再_______下可观察脂肪微粒。
(4)油料种子萌发时,细胞中存在催化脂肪水解的酶,该酶可用_______检测其为蛋白质。脂肪,储存和转变为蔗糖的过程中,先后依赖于油体、乙醛酸循环体(植物的一种细胞器)、线粒体,属细胞器之间________的典型例子。
教材原文填空:
(1)核酸是细胞内_______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溶酶体是“消化车间”,内部含有_______,能分解_______,吞噬并杀死_____。
(3)同有机物在生物体外的燃烧相比,有氧呼吸具有不同的特点:有氧呼吸是在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有机物中的能量是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________的;这些能量有相当一部分储存在__________中。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对如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甲中在夜间,该细胞内ATP合成停止
B. 若图乙是具有分泌功能的免疫细胞,则分泌物一定是抗体
C. 图丙生物可能属消费者,其遗传物质一定是环状DNA
D. 图丁生物能进行光合作用,是因为该细胞内含有叶绿体
某实验室用两种方式进行酵母菌发酵葡萄糖生产酒精。甲发酵罐中保留一定量的氧气,乙发酵罐中没有氧气,其余条件相同且适宣。实验过程中每小时测定一次两发酵罐中氧气和酒精的物质的量,记录数据并绘成下面的坐标图。据此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甲发酵罐实验结果表明在有氧气存在时酵母菌无法进行无氧呼吸
B. 甲、乙两发酵罐分别在第4小时和第5小时无氧呼吸速率最快
C. 在实验结束时,甲、乙两发酵罐中产生的二氧化碳量之比为8:5
D. 该实验证明向葡萄糖溶液中通入大量的氧气可以提高酒精的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