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生物试题 >

回答下列(一)、(二)两个小题。 (一)脲酶是催化尿素分解的特异性水解酶。该酶主...

回答下列(一)、(二)两个小题。

(一)脲酶是催化尿素分解的特异性水解酶。该酶主要从刀豆等豆科植物中提取,现被广泛应用于尿素废水的净化过程。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脲酶可以催化尿素分解为________,其中碱性物质可以能使_______指示剂变为________

(2)为了提高脲酶的利用效率,可以采用固定化酶技术将其固定。酶的固定化方法有:吸附法、交联法、包埋法和________

(3)实验室中可以采用吸附法将该酶制成固定化酶柱,让尿素废水过柱前,先用__________,目的是除去未吸附的游离脲酶。

(4)脲酶除了从植物获取外,还可以来源于土壤中的微生物。为了从土壤中分离得到以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采用的分离方法操作最简便的是____________。下列有关该分离方法操作的叙述,错误的是________

A.必须使用固体培养基

B.必须在酒精灯火焰旁接种

C.必须将接种后的培养皿倒置培养

D.必须将接种前的培养皿、培养基、土壤悬浮液等进行灭菌处理

(二)如图表示动物细胞克隆和制备单克隆抗体的相关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过程①常应用________方法导入重组诱导基因后得到干细胞;部分干细胞经过诱导可分化成全身的不同组织或器官,说明这些细胞具有________性。

(2)该过程利用了甲细胞具有的________能力,甲和乙细胞可经过生物诱导剂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形成丙细胞。取一个丙细胞,放在含大量失去________的小鼠成纤维细胞的特定培养体系中培养,最后产生大量的细胞群,这种方法为________法。

(3)下列关于经③和④过程得到单克隆抗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_________

A.该过程应用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原理

B.丙细胞要具有分泌多种抗体的能力

C.该过程应用了动物细胞融合和动物细胞培养技术

D.丙细胞的形成先通过筛选得到杂交瘤细胞,再进行抗体检验

 

NH3和CO2 酚红 红色 共价偶联法 10倍体积的蒸馏水洗涤酶柱 划线分离法 D 显微注射 发育全能 连续增殖 (灭活的)仙台病毒 增殖力 克隆培养 B 【解析】 (一)1、选择培养基选择分解尿素的微生物的原理:培养基的氮源为尿素,只有能合成脲酶的微生物才能分解尿素,以尿素作为氮源。缺乏脲酶的微生物由于不能分解尿素,缺乏氮源而不能生长发育繁殖,而受到抑制,所以用此培养基就能够选择出分解尿素的微生物。 2、分解尿素的细菌的鉴定细菌合成的脲酶将尿素分解成氨,氨会使培养基的碱性增强。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培养细菌,若指示剂变红,可确定该种细菌能够分解尿素。 3、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 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 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二)1、动物细胞培养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充足的营养供给--微量元素、无机盐、糖类、氨基酸、促生长因子、血清等。 (2)适宜的温度:36.5℃±0.5℃;适宜的pH:7.2~7.4。 (3)无菌、无毒的环境:培养液应进行无菌处理。通常还要在培养液中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以防培养过程中的污染。此外,应定期更换培养液,防止代谢产物积累对细胞自身造成危害。 (4)气体环境:95%空气+5%CO2.O2是细胞代谢所必需的,CO2的主要作用是维持培养液的pH。 2、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先给小鼠注射特定抗原使之发生免疫反应,之后从小鼠脾脏中获取已经免疫的B淋巴细胞;诱导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进行抗体检测,筛选出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即用培养基培养和注入小鼠腹腔中培养;最后从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获取单克隆抗体。 (一)(1)脲酶可以催化尿素分解为NH3和C02,其中碱性物质可以能使酚红指示剂变为红色。 (2)酶的固定化方法有:吸附法、共价偶联法、包埋法和交联法。 (3)实验室中可以采用吸附法将该酶制成固定化酶柱,让尿素废水过柱前,先用10倍体积的蒸馏水洗涤酶柱,目的是除去未吸附的游离脲酶。 (4)分离微生物常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划线法,其中平板划线法是从土壤中分离得到以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的最简便的方法.采用平板划线法时,必须使用固体培养基;为了防止杂菌污染,必须在酒精灯火焰旁接种;配置培养基时,必须将接种后的培养皿倒置培养,防止皿盖上的水珠滴入培养基污染培养基;必须将接种前的培养皿、培养基等进行灭菌处理,对土壤悬浮液不能进行灭菌处理,否则会杀死目的菌。故选D。 (二)(1)由图示可知,过程①常应用显微注射方法导入重组诱导基因后得到干细胞;部分干细胞经过诱导可分化成全身的不同组织或器官,说明这些细胞具有发育全能性。在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培养液 中必须通入 O2和 CO2,通入 CO2的目的是维持培养液的 pH。 (2)该过程利用了甲细胞具有发育全能性的能力。制备单克隆抗体过程中,甲和乙细胞可经过生物诱导剂灭活的仙台病毒的作用融合形成丙细胞。取一个丙细胞,放在含大量失去增殖力的小鼠成纤维细胞的特定培养体系中培养,最后产生大量的细胞群,这种方法为克隆培养法。 (3)该过程中,动物细胞融合应用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原理,A正确;丙细胞只具有分泌专一抗体的能力,B错误,该过程应用了动物细胞融合和动物细胞培养技术,C正确;丙细胞的形成先通过筛选得到杂交瘤细胞,再进行专一抗体检验,D正确。即关于经③和④过程得到单克隆抗体的叙述,错误的是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年人秃顶(T)与非秃顶(t)是一对相对性状,对于杂合子,男性表现为秃顶,女性则表现正常;人的色觉正常与红绿色盲由另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且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甲、乙两个家庭各育有一儿一女,各成员表现型如下表:

 

母亲

父亲

女儿

儿子

甲家庭

非秃顶、色觉正常

秃顶、色觉正常

秃顶、色觉正常

非秃顶、红绿色盲

乙家庭

秃顶、红绿色盲

非秃顶、色觉正常

非秃顶、色觉正常

秃顶、红绿色盲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类秃顶的基因位于________染色体上,其遗传遵循________定律。

(2)甲家庭父亲的基因型为________。若这对夫妇再生非秃顶、色觉正常的女儿,可能的基因型有________种。

(3)请用遗传图解表示乙家庭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情况。_____________

(4)若甲家庭的女儿与乙家庭的儿子结婚,生出色盲且秃顶的儿子的概率是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图甲表示种植番茄的密闭大棚内(温度适宜且恒定)一昼夜空气中的CO2含量变化,图乙表示番茄叶肉细胞中两种细胞器的相关代谢,请根据图回答问题:

 

(1)图甲中________点表示光合作用强度和细胞呼吸强度相等,叶绿体内ADP的移动方向是_____________

(2)图乙表示的生理状态对应图甲的________段,D点时影响番茄有机物积累的主要外界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

(3)图乙中物质c是________,物质a、c参与的代谢过程中,共同的产物有________

(4)物质a是在________上与氢和电子结合的。

 

查看答案

豌豆蚜和某种鳞翅目幼虫是利马豆的主要害虫,蝉大眼蝽可取食利马豆及上述两类害虫。研究人员用疏果剂处理去除部分豆荚后(即处理组,不做处理的为对照组),调查以上动物密度的变化,结果见下表(单位:个/株,疏果剂对以上动物无危害)。请回答:

(1)上述生物组成的营养结构中,蝉大眼蝽为_____________级消费者,它的主要捕食对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21天后,处理组各种生物最终保持新的平衡状态,这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调节机制实现的。

(3)该生态系统中,利马豆等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总和称为________________量,若即时调查能量流动的途径,该营养级同化能量中的大部分暂时属于________________的能量流向。

 

查看答案

为获得纯合高蔓抗病番茄植株,采用了下图所示的方法,图中的高蔓对矮蔓为显性,抗病对感病为显性,且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过程①②③所示的过程是杂交育种,F2的高蔓抗病植株中纯合子占1/9

B. 过程③的自交代数越多,纯合高蔓抗病植株的比例越高

C. 过程①④⑤组合是单倍体育种,利用该育种方法得到纯合高蔓抗病植株只需2年

D. 过程④获得单倍体需经过减数分裂形成愈伤组织阶段,过程⑤可用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

 

查看答案

研究人员调查了某地一年生草本植物北点地梅在1971-1975年间的种群数量变化情况,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与1975年时相比,1971年时该种群的生存阻力相对较小

B. 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是引起北点地梅数量波动的直接原因

C. 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5年间该种群数量持续降低

D. 该种群成熟植株每年的净初级生产量在年际间能保持基本稳定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