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素和赤霉素均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因此具有协同作用,其作用机制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长素和赤霉素的作用原理相同
B. “X”表示的是促进作用
C. 植物生长主要是生长素作用的结果
D. 欲证明两种激素的协同作用,至少需设置4组实验
下图所示为对燕麦胚芽鞘做不同处理的实验,胚芽鞘生长情况相同的一组是
A. a 与 b B. c 与 d C. a 与 e D. c 与 e
植物激素在植物的生长发育中起调节作用,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A. 无子番茄的培育过程中,生长素诱发了可遗传变异
B. 苹果果实的发育成熟是多种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C. 具有一定配比的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对细胞的分化具有重要作用
D. 芦苇生长期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能增加其纤维长度
寻找清洁可再生能源是当今迫切任务,生物燃料乙醇可实现这一目标。生物燃料乙醇主要由玉米、小麦、薯类等植物淀粉、农林业废弃物等植物纤维通过微生物发酵而来。目前工业上生产乙醇应用的菌株主要是酿酒酵母。酿酒酵母可利用葡萄糖、果糖等,在缺乏六碳糖时,也能利用醇类和有机酸作为后备碳源。实现固定化酵母连续发酵可降低成本。连续发酵过程中,前一批发酵结束后,将固定化酵母与发酵醪液快速分离,将发酵醪弃去,用无菌水清洗固定化酵母 3 次,添加与第 1 批次发酵相等的新鲜发酵液,在适宜且相同条件下循环发酵 3 批次,每批次发酵周期为 72 小时,现每隔 24h 取样分别测定固定化酵母、增殖活化酵母发酵醪乙醇浓度、葡萄糖浓度如下表:
循环次数 | 固定化酵母 | 增殖活化固定化酵母 | |||||||||||
乙醇浓度(g/L) | 葡萄糖浓度(g/L) | 乙醇浓度(g/L) | 葡萄糖浓度(g/L) | ||||||||||
24h | 48h | 72h | 24h | 48h | 72h | 24h | 48h | 72h | 24h | 48h | 72h | ||
1 | 20.3 | 30.3 | 29.5 | 23.1 | 0.0 | 0.0 | 31.2 | 27.9 | 26.2 | 0.0 | 0.0 | 0.0 | |
2 | 9.4 | 15.9 | 22.4 | 53.8 | 32.0 | 11.3 | 12.6 | 24.3 | 28.3 | 43.8 | 10.5 | 0.0 | |
3 | 6.06 | 9.16 | 12.6 | 59.2 | 47.2 | 33.6 | 8.1 | 12.6 | 17.7 | 56.0 | 36.7 | 19.8 | |
回答下列问题:
(1)固定化酵母连续发酵过程,体现了固定化酵母__________的优点。(答两点)
(2)表中数据表明,第 1 批次发酵过程中,发酵后期乙醇浓度下降,主要是由于_______。
(3)表中数据表明,随着发酵批次的增加乙醇浓度_____(填“上升”或“下降”),固定化酵母发酵性能逐渐下降。若要提高固定化酵母的发酵性能可以采取_____或_____等措施。
根据生物技术实践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科学家用固定化绿藻对含 Zn2+污水净化,效果好。固定化绿藻能否解决某些有机污染,如蛋白质污染?_____(填“能”或“不能”)原因:__________________。
(2)加酶洗衣粉中的酶是用特殊的化学物质包裹的,遇水后包裹层很快溶解,释放出来的酶迅速发挥催化作用。请说明这是否运用了酶的固定化技术_____(填“是”或“否”)。理由:_____。(答两点)
(3)某同学使用高压蒸汽灭菌锅时,若压力达到设定要求,而锅内没有达到相应温度,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
为了研究微生物的抗药性突变是自发产生的,还是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产生的,1952 年 Lederberg 夫妇利用大肠杆菌设计了一个影印培养法实验。影印培养法的实验原理是:把长有数百个菌落的细菌母种培养皿倒置于包有一层灭菌丝绒布的木质圆柱体(直径略小于培养皿平板)上,使其均匀地沾满来自母种培养皿平板上的菌落,然后通过这一“印章”把母板上的菌落“忠实地”一一接种到不同的其他培养基上。下图就是利用影印培养技术证明大肠杆菌产生抗链霉素突变基因的实验。
具体方法是:
①首先把大量对链霉素敏感的大肠杆菌涂布在不含链霉素的平板 1 的表面,待其长出密集的小菌落后,用影印法接种到不含链霉素的培养基平板 2 上,随即再影印到含有链霉素的培养基平板 3 上。经培养后,在平板 3 上出现了个别抗链霉素的菌落。
②对培养皿2 和3 进行比较,在平板2 上找到平板3 上那几个抗性菌落的“孪生兄弟”。
③把平板2 上与平板3 上菌落相应的一个部位上的菌落挑至不含链霉素的培养液4 中,
经培养后,再涂布在平板 5 上。
④并重复以上各步骤,最后在试管 12 中获得了较纯的抗性菌落。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3 号培养皿中的菌落比 1 号、2 号中的菌落少很多,这说明了_____。
(2)该实验设计的巧妙之处是:_____。
(3)该实验得到的结论是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