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菜的制作离不开乳酸菌,但酵母菌对泡菜的风味和品质也有着重要影响,为研究泡菜发酵过程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和pH变化,科研人员选用3份泡菜“老盐水”Y1、Y2、Y3和新鲜萝卜进行了以下实验。请完善下列实验过程并分析回答:
(1)制作泡菜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酵母菌的分离、纯化及鉴定
无菌操作下每天取泡菜盐水25mL,加入________mL无菌水中,将样品稀释十倍,再依次稀释成102、103、104、105倍稀释液,分别接种涂布,置于28℃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h,观察菌落特征,并选取培养基上的________用于DNA分子鉴定。
(3)菌落计数和盐水中的pH值测定
选取便于计数的培养基对不同种酵母菌的菌落分别计数,用此方法计数和直接在显微镜下计数菌体相比,得到的数值往往偏小,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同时,每天用精密pH计测定盐水中的pH值。
(4)结果分析
实验持续15天,部分实验结果如下:
①发酵后期,膜璞毕赤酵母数量减少,甚至消失,从种间竞争的角度分析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采用Y1老盐水泡制萝卜10d后,泡菜表面出现白膜(俗称“生花”),这可能与Y1发酵液中后期________较多有关,其存在时间较长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某种药物处理大鼠,其肝细胞受到刺激开始细胞分裂,导致肝体积增大。当药物作用停止后,发生凋亡的肝细胞数量会明显增加,使得一周之内大鼠的肝就恢复到原来的大小。对此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机体可通过调节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的速率来维持组织器官细胞数量的稳定
B. 在细胞分裂和细胞凋亡过程中均发生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C. 肝脏体积增大过程中,细胞的物质运输效率降低
D. 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为研究Cu2+和Cl-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某小组设计了如下操作顺序的实验方案:
甲组:CuSO4溶液—缓冲液—淀粉酶溶液—淀粉溶液—保温—检测
乙组:NaCl溶液—缓冲液—淀粉酶溶液—淀粉溶液—保温—检测
丙组:蒸馏水—缓冲液—淀粉酶溶液—淀粉溶液—保温—检测
各组试剂量均适宜,下列对该实验方案的评价,不合理的是( )
A. 缓冲液的pH应控制为最适pH B. 设置的对照实验能达成实验目的
C. 宜选用碘液来检测淀粉的剩余量 D. 保温的温度应控制在37℃左右
下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图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 碳元素以二氧化碳形式从D传到A和F
B. D→A→B→E构成了一条食物链
C. 图中包含了7条食物链
D. B和F之间的关系为竞争和捕食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几项
①生物受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变异都是不能遗传的
②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植株后得到的一定是纯合子
③物种大都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而形成的
④桦尺蠖的浅色和黑色存在共同进化 ⑤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导致生物共同进化
⑥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
⑦在三倍体无子西瓜的育种过程中,用四倍体西瓜做母本,用二倍体西瓜做父本得到的种子的胚细胞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
A. 三项 B. 四项 C. 五项 D. 六项
小麦和玉米的CO2固定量随外界CO2浓度的变化而变化(如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小麦的CO2固定量与外界CO2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呈正相关
B. 玉米比小麦更能有效地利用低浓度CO2
C. CO2浓度在100 mg·L-1时小麦几乎不固定CO2
D. CO2浓度大于360 mg·L-1后玉米不再固定C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