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生物试题 >

施用外源激素调控植物生长发育是农业生产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多效唑是应用广泛的一种植...

施用外源激素调控植物生长发育是农业生产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多效唑是应用广泛的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研究小组探究不同浓度的多效唑对小麦植株内源激素和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过程及结果如下表。下列推断不合理的是

A. 多效唑能改变内源激素水平,使叶绿素含量增加

B. 细胞分裂素可能促进叶绿素合成,赤霉素反之

C. 多效唑在影响叶绿素含量上具有两重性

D. 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多种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C 【解析】 植物激素:植物体内一定部位产生,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包括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生长素促进植物的伸长生长、促进插枝生根。主要作用于植物分生区和嫩芽的尖端。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增高,主要作用于植物茎部分生区。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主要作用于植物根部分生区。 通过表格数据分析可知,使用多效唑的组别中的,赤霉素水平低于对照组,实验组的叶绿素含量都高于对照组,A正确;通过表格数据分析可知,细胞分裂素可能促进叶绿素合成,赤霉素反之,B正确;通过表格数据分析可知,随着使用多效唑的浓度增加,叶绿素含量也增加,且高于对照组,故只体现促进这方面,C错误;通过表格可知,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多种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D正确;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研究发现,神经递质A会与蓝斑神经元上的GaIRI受体结合,引起K+通道开放,使K+顺浓度梯度转移,影响幼年大鼠蓝斑神经元的兴奋性。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神经递质A与蓝斑神经元上的GaIRI受体结合后会使K+外流

B. 离体的蓝斑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相同

C. 神经递质A可以通过增大静息电位绝对值,抑制幼年大鼠蓝斑神经元的兴奋性

D. 神经递质A还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

 

查看答案

马拉松是典型的耐力性运动项目,改善运动肌利用氧能力是马拉松项目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对甲、乙两名运动员在不同运动强度下,测得血液中乳酸含量与摄氧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如下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运动强度增加,甲乳酸含量增加更显著的原因是摄氧量不足

B. 运动员甲比乙更适合从事马拉松运动

C. 等质量的脂肪含能量高于糖类,运动中宜选用脂肪补充能量

D. 有氧呼吸供能是马拉松运动供能的主要方式

 

查看答案

羟胺可使胞嘧啶转化为羟化胞嘧啶而与腺嘌呤配对,假如一个精原细胞在进行DNA复制时,一个DNA分子的两个胞嘧啶碱基发生羟化,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 减数分裂产生的四个精子中,两个精子的DNA序列改变,两个没有改变

B. 产生的初级精母细胞中可能有四条姐妹染色单体含有羟化胞嘧啶

C. DNA序列发生改变的精子与正常卵细胞结合并发育成具有突变性状的个体

D. DNA序列发生改变的精子与正常卵细胞结合发育成的个体没有该性状的改变

 

查看答案

细胞的物质运输功能与其膜结构密切相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肝细胞中内质网合成的磷脂可转移至细胞核

B. 吞噬细胞中高尔基体加工的蛋白质可转移至溶酶体

C. 物质进入细胞消耗ATP的同时也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D. 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依赖膜结构的流动性

 

查看答案

两个生物兴趣小组分别进行了如下的实验。请分析作答:

(1)甲兴趣小组想探究:酵母菌在有氧、无氧条件下是否均能产生CO2。现提供若干套(每套均有数个)实验装置,如下图(A~D)所示:

①请根据实验目的选择装置序号,并按照实验的组装要求排序(装置可重复使用)。有氧条件下的装置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无氧条件下的装置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

②装置中C瓶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瓶中澄清的石灰水还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替。

(2)乙兴趣小组以新鲜绿叶为材料提取和分离了叶绿体中的色素,请回答:

①该实验中需要使用的化学药品有二氧化硅、____________和碳酸钙,碳酸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该实验中用纸层析方法分离各种色素。其分离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该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其中B代表的色素是_______________;D色素带的颜色是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