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有关同源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能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都含有同源染色体
B. 同源染色体上都有相对应的等位基因
C. 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可以发生基因重组
D.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着丝点断裂导致同源染色体相互分离
酶是具有催化作用的一类有机物。下列有关细胞中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同一个体的不同细胞中参与细胞呼吸的酶的种类可能不同
B. 同一个体的细胞在不同的分化阶段合成的酶的种类有差异
C. 同一基因在不同的细胞内指导合成的酶的空间结构可能不同
D. 同一mRNA上不同的核糖体翻译出的酶的氨基酸序列不同
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含有核糖体,都能合成自身的全部蛋白质
B. 胰腺细胞和心肌细胞中均含有指导淀粉酶合成的mRNA
C. 核仁的解体和核膜的消失只发生在有丝分裂的前期
D. 线粒体的嵴能增大膜面积,有利于提高细胞呼吸效率
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反应。如图表示水稻细胞中与光合作用相关的结构和生理过程。
(1)如图的反应过程属于光合作用的______阶段,其发生的场所甲是______。
(2)如图中电子(e)的最终受体是______。
A.H2O B.NADP+ C.NADPH D.ATP
(3)如图中甲内H+的来源有______。
光呼吸是植物在光照条件下发生的一个生理过程,该过程可通过耗费光合作用的中间产物降低光合速率,最终导致植物产量下降。
人们认为在干旱地区喷施低浓度的NaHSO3溶液提高作物产量与光呼吸有关。科研人员以水稻为实验材料进行了研究,相关实验方案和结果如表所示。
组别 | 干旱处理 | 低NaHSO3溶液 | 叶绿素含量 | 光呼吸速率 | 产量 |
第1组 | 施加 | 喷施 | 高于第2组 | 低于对照组 | 高于对照组 |
第2组 | 施加 | 未喷施 | / | 高于对照组 | 低于对照组 |
对照组 | (1) | (2) | / | / | / |
(4)对照组的实验条件(1)和(2)分别是______。
(5)结合题干信息和表中的实验结果,解释干旱地区喷施低浓度的NaHSO3溶液提高作物产量的原因:______。
基因工程与微生物
如图1表示制备抗体的两个途径的模式图。图2是图1普通质粒的放大,其上有3种限制酶的酶切位点,复制原点是质粒复制不可或缺的序列。
(1)下列关于Y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______。
A.Y细胞是杂交瘤细胞
B.既能产生单一抗体,又能在体外快速增殖
C.图1中过程①使用的是细胞融合技术
D.Y 细胞的增殖需要细胞分裂素
(2)据图1分析,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有______。(多选)
A.制备抗体2的途径中,目的基因是V1基因
B.图示获取目的基因的方法是化学方法人工合成
C.获得Y细胞的过程不需要筛选
D.抗体1和抗体2的结构不完全相同
(3)限制酶可用于基因工程中的______。(多选)
A.获取目的基因
B.重组DNA分子导入受体细胞
C.目的基因与运载体重组
D.筛选含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
(4)据图2,综合考虑基因工程的步骤,若只能选择一种限制酶切割质粒,该限制酶应是______,写出你作出判断的理由:______。
(5)为筛选图1中的大肠杆菌,采用的培养基部分成分如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______。
牛肉膏 | 0.5g |
蛋白胨 | 1g |
NaCl | 0.5g |
琼脂 | 2g |
水 | 200mL |
A.此培养基属于固体培养基
B.筛选时需要用到氨苄青霉素和新霉素
C.配制此培养基需要高压灭菌
D.培养基配制过程中应先调pH再定容
人类遗传病及其预防
遗传性乳光牙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用Aa表示这对等位基因),患者牙齿严重磨损。图1为某家族该遗传病的系谱图。图2为人的性染色体简图,X 和Y染色体有一部分同源(图中I片段),其上的基因互为等位;另一部分非同源(图中Ⅱ-1、Ⅱ-2片段),其上的基因不互为等位。
(1)据图1推断,遗传性乳光牙的遗传方式是______。
A.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B.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
C.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D.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2)遗传性乳光牙的致病基因由______产生。Ⅲ-9为杂合子的概率是______。
(3)已知先天性夜盲症是一种隐性基因(b)控制的先天性眼病,在夜晚或暗环境下视力很差。该致病基因位于如图2的Ⅱ-2片段上,其遗传特点为______。(多选)
A.通常表现为隔代遗传 B.通常表现为代代遗传
C.人群中男女患病概率相同 D.人群中男性患病概率高于女性
(4)进一步调查发现,Ⅲ-8未患先天性夜盲症,她与一个牙齿正常但患先天性夜盲症的男性结婚,已育有一个牙齿正常但患先天性夜盲症的女儿,则Ⅲ-8的基因型为______(不考虑变异)。现Ⅲ-8再次怀孕生“二胎”,医生指出通过性别筛选无法降低生出患先天性夜盲症孩子的概率,写出其判断依据: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