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硅尘能破坏溶酶体膜,使其中的水解酶释放出来,破坏细胞结构,从而使人得硅肺
B. 给作物施厩肥,既能防止土壤板结,又能提高CO2浓度,有利于作物增产
C. 白化病患者体内酪氨酸酶活性降低,从而表现出白化症状
D. 输入葡萄糖盐水是治疗急性肠炎病人最常见的方法
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形式是激素调节,下面是有关植物激素的知识及实验研究,请根据有关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将赤霉菌培养液喷洒到水稻幼苗上,水稻患恶苗病(植株疯长);科研人员分析出赤霉菌培养液中有以上效应的物质是赤霉素。
①上述实验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
②通过以上实验能证明赤霉素是植物激素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长素促进根系生长的最适宜浓度要比茎低得多,稍高浓度的生长素能抑制根的生长,这说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索萘乙酸(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某植物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首先设计了以下三组:
根据上表可知,该实验是在正式实验前先做的一个____________。为进一步精确测定最适浓度,还应该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水平放置的根,具有向地生长的现象。有人发现,在根生长弯曲部位的近地侧除有较多的生长素外,还有较多的乙烯。由此可知: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是___________的结果。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HIV存在于艾滋病患者的细胞中,其遗传物质RNA逆转录形成的DNA可整合到患者细胞的基因组中,这样每个被感染的细胞就成为生产HIV的工厂,每个被感染的细胞裂解都可释放数百万个HIV。人若感染HIV,潜伏期一般2—10年(如图所示),一旦确诊为艾滋病,一般2—3年死于其他疾病或癌症。请回答下列问题:
(1)曲线Ⅰ AB段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效应T细胞作用于___________,HIV失去藏身之所后再经过_______作用,使HIV形成沉淀,被吞噬细胞吞噬分解。
(2)B点中有少量HIV的遗传物质逆转录形成的互补DNA潜伏在__________细胞中。潜伏期过后,经过_________的转录、翻译形成__________外壳,再经过___________的组装过程,形成新HIV并释放出去,使HIV在血液中的浓度迅速上升。
(3)科学家研究发现HIV的表面抗原经常发生变化,这给治疗和预防艾滋病药品的开发带来了极大困难。请你根据以上材料分析,科学家应该从何入手开发治疗艾滋病的特异性药物? __________
下丘脑在人体生理调节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请据图回答问题(甲、乙、丙、丁为人体内某种结构或细胞,A、B、C、D为调节物质):
(1)图中下丘脑参与的生理调节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图中物质____________(填字母)在血液中的含量明显升高。
(2)图中物质B和C依次是_________和__________;如果图中丙部位受损,会使人患糖尿病。
(3)在血糖浓度调节过程中,图中可表现为协同作用的物质是_________(填字母)。
(4)血液中物质A的含量过高时,抑制下丘脑和甲的分泌活动的调节方式称为 _________。
(5)下丘脑除参与图示调节过程外,还能分泌 _________________,由甲释放到血液中,调节人体内水的平衡。
下图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表示细胞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其中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_________。(填标号)
(2)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多种。以氧气为例,氧气从血液中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红细胞所携带的氧气至少需要通过__________层膜才能被组织细胞①利用,氧气主要参与有氧呼吸的第____________阶段。
(3)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既有密切关系,又有一定区别。一般情况下②与③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一些病理条件下,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的量都可能发生变化。请举出由于病理原因引起③增多的实例____________________举出2例)。
(5)如果该图为肝脏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则B端与A端液体相比较,明显增加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种) 。
(6)如果图中①细胞为B淋巴细胞,则合成抗体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_,抗体存在于上图中的________部位(填标号)。
分析下面的小麦育种图解(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回答下列问题:
DDTT(高秆,抗锈病)ddtt(矮秆,易感锈病)―Ⅰ--→F1----→花药--Ⅱ-→单倍体幼苗--Ⅲ-→可育的正常植株---→选育出矮秆、抗锈病的新品种
(1)图中Ⅱ过程采用的是______________技术,这些幼苗可能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___。
(2)图中Ⅰ过程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Ⅲ过程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使处于_______________幼苗细胞无法形成纺锤体,最终实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