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或科学探究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依据电镜照片制作的细胞亚显微结构三维动画属于物理模型
B.渗透现象演示装置中半透膜两侧溶液浓度相等后漏斗中液面不再上升
C.探究不同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时应避免温度等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影响
D.分离叶绿体色素时滤纸条上色素带的清晰度受二氧化硅、碳酸钙用量以及叶龄等因素的影响
地衣由真菌菌丝包裹着绿藻或蓝藻细胞构成,藻细胞进行光合作用为地衣制造有机养分,而菌丝则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为藻细胞进行光合作用提供原料,并使藻细胞保持一定的湿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共生藻的叶绿体中合成的有机物是真菌唯一的有机物来源
B.真菌菌丝可以为藻细胞提供钾、钙、磷等微量元素
C.在沙漠或裸岩上从地衣开始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D.组成地衣的细胞在光镜下都可以观察到细胞质和细胞核
端粒是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一段DNA-蛋白质复合体,在新细胞中,细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缩短一小段,缩短到一定程度,细胞停止分裂。端粒酶是细胞中负责端粒延长的一种由蛋白质和RNA构成的核糖核蛋白体,可以让端粒不会因细胞分裂而有所损耗,使得细胞分裂的次数增加。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端粒、端粒酶、核糖体的完全水解产物中均有糖类
B.组成端粒、端粒酶、T2噬菌体的化合物相同
C.端粒缩短可能是导致细胞衰老的原因之一
D.在癌细胞等肿瘤细胞中端粒酶的活性可能较高
某种小麦具有极强的耐盐性,其耐盐性与小麦液泡膜Na+/K+逆向转运蛋白基因(耐盐基因)有关。科学家将该基因转移到水稻细胞中,获得了转基因耐盐水稻新品种。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理论上基因组文库含有生物的________基因;而cDNA文库含有生物________的基因。
(2)若要从该种小麦中获得Na+/K+逆向转运蛋白基因,可首先建立该种植物的基因组文库,再从中________出所需基因。
(3)将Na+/K+逆向转运蛋白基因导入水稻细胞中的常用方法是________。
(4)为保证Na+/K+逆向转运蛋白基因(耐盐基因)在水稻细胞中能够表达,运载体上应含有特定的________(填“复制原点”或“启动子”或“标记基因”)
(5)筛选出含有目的基因的水稻细胞,经过________过程,培养出愈伤组织,再诱导愈伤组织形成水稻幼苗。将转基因幼苗转入高浓度的NaCl溶液中进行耐盐试验,用非转基因幼苗做对照,培养一个月后观察现象,若________则说明转基因植株获得了耐盐特性。
(6)假如用得到的二倍体转基因耐盐植株自交,子代中耐盐与不耐盐植株的数量比为3∶1时,则可推测该耐盐基因整合到了________(填“同源染色体的一条上”或“同源染色体的两条上”)。
为解决塑料袋(化学成分为聚乙烯)造成的白色污染,某研究小组试图从土壤中寻找一种能加速塑料袋自然降解过程的目的菌,以下为该研究小组从土壤中寻找并筛选目的菌的流程,请回答问题:
(1)对培养基灭菌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在接种前需要检测使用的培养基是否被污染,方法是________。
(2)图中①表示对土壤悬浮液进行一系列的________,目的是使聚集在一起的微生物分散成单个细胞,从而能在Ⅰ号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菌落。在实验中,研究者每隔24小时统计一次菌落数目,并选取菌落数目稳定时的记录作为结果,这样可以防止________。
(3)Ⅰ号培养基属于________培养基(按功能分),其作用是使目的菌能“脱颖而出”,如图采用的接种方法为________。
(4)假设该同学发现Ⅰ号培养基上菌落数目过多连成一片,说出一种可能的原因并提出合理的处理措施。
原因________________;措施:________________。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它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宝鸡地势错综、依山傍水形成了独有的湿地春城,大小湿地生态系统比比皆是。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1)湿地具有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的作用,宝鸡很多地方建立了诸如千阳湖、渭河湿地等生态公园供人们休闲,这分别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湿地改为公园说明人类活动往往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________。
(2)在渭河湿地生态系统的一个生长季节,生产者未被利用的能量为a,生产者通过呼吸散失的能量为b,则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________(填“大于”“等于”“小于”)a+b;鸭等鸟类的粪便可作为肥料被土壤中的分解者分解后为湿地中的植物提供________。
(3)改造后的湿地中,有一条食物链:甲(E1)→乙(E2)→丙(E3)(注:括号里的字母为该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则乙到丙的传递效率是________。乙粪便中的能量属于________(填“E1或“E2”)中的能量。丙每增加2千克,至少需要甲________千克。
(4)大气中的碳通过________作用和________作用进入生物群落,在生物群落内部碳以________的形式沿食物链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