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关于教材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的实验中,对照组的土壤要进行灭菌处理,同时要尽量避免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
B.由于土壤小动物活动能力弱,身体微小,所以常用样方法采集
C.在制作生态缸的实验中,制作好的生态缸要放到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并避免阳光直接照射
D.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时,先滴培养液再盖盖玻片,同时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
科研小组对某地区的田鼠进行了长期的追踪调查(没有迁入田迁出),将统计结果绘制成如图所示的曲线(实线)。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研究本地区田鼠种群和其他种群的关系属于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
B.图中C点时田鼠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种群数量增长快,种内斗争最激烈
C.若该地区田鼠的食物充足,则田鼠种群数量将呈图中虚线所示增长
D.该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以后将不再发生变化
吃的食物太咸或饮水不足会致机体追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ADH)分泌量增加,进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对水分的重吸收,其机理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DH与膜上受体结合后可以促进ATP的水解
B.H2O被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进入血浆的过程离不开动物激素的调节
C.M蛋白可以促进囊泡与细胞膜的融合,以增加细胞膜上水通道的数量
D.ADH合成后弥散到血液中,特异性运输至靶细胞处发挥作用
如图所示为由甲、乙、丙三个神经元(部分)构成的突触结构。神经元兴奋时,Ca2+通道开放,Ca2+内流触发突触小泡前移,并释放神经递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据图判断,若甲神经元的Ca2+通道开放,则乙神经元兴奋,丙神经元受抑制
B.乙酰胆碱和5—羟色胺都是信息分子,都能和突触后膜上的特定受体结合后进入突触后膜。
C.突触是突触小体的一部分,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D.神经递质的释放是需要消耗能量的主动运输
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某种瓢虫的集群分布是群落的水平平结构
B.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是J型曲线
C.种群数量的稳定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
D.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主要依赖于植物的分布
科研小组对某地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并研究Nt+1/Nt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图所示(图中Nt表示第t年的种群数量, Nt+1表示第t+1年的种群数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种群在0~t3段的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种内斗争加剧
B.乙种群在0~t1段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C.乙种群在t2时数量最少
D.甲种群在t3后数量相对稳定可能是生存条件得到了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