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萨顿通过假说﹣演绎法推论出基因在染色体上
B.可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其细胞核的有无来确定细菌死亡与否
C.不同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分裂期时间越长的,观察到染色体机会一定越大
D.将同一叶片均分为两半,一份于黑暗,一份于光下,相同时间后秤其干重,光下半片叶的重量减去暗中半片叶的重量为光合作用在实验时间内产生的有机物的重量
与图中模型不相符合的叙述是( )
A.一定量的3H标记的亮氨酸注入胰腺细胞,内质网中放射性的含量变化
B.一定量的14CO2培养小球藻,叶绿体中14C3化合物的含量变化
C.一定量的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沉淀物中放射性强弱与保温时间关系
D.大肠杆菌放入15NH4Cl中培养,含15N的DNA量与培养时间的关系
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若干组,室温25℃下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对实验过程中装置条件及结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若X溶液为CO2缓冲液并给予适宜光照,液滴移动距离可表示净光合作用强度大小
B.若要测真光合强度,需另加设一装置遮光处理,X溶液为NaOH溶液
C.若X溶液为清水并给予光照,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时,液滴右移
D.若X溶液为清水并遮光处理,只进行有氧呼吸且消耗的底物为脂肪时,液滴左移
将等量的α-淀粉酶(70℃下活性不受影响,100℃高温下失活)与β-淀粉酶(70℃处理15min即失活)加适量蒸馏水混合,分为甲、乙、丙三组后,分別按下表所示步骤进行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组别 步骤 | 甲 | 乙 | 丙 |
步骤一 | 25℃下处理 | 70℃水浴处理15min后取出 | 100℃下处理15min后取出 |
步骤二 | 在25℃条件下加入等量且足量的淀粉溶液 | ||
步骤三 | —段时间后,分别测量三组淀粉剩余量 | ||
淀粉剩余量 | a | b | c |
A. 上述两种酶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是氨基酸与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
B. 丙组按步骤一处理后冷却至70℃,其中α-淀粉酶有活性
C. a与b的差值可体现出α-淀粉酶的活性
D. a-b与b-c的大小可用于比较两种酶在25℃下的活性
分析判断下列有关生物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实验 | 观察对象 | 染色剂 | 实验结果 |
① | 花生子叶细胞的脂肪颗粒 | 苏丹Ⅲ | 脂肪颗粒被染成红色 |
② | 人口腔上皮细胞中的线粒体 | 健那绿 | 线粒体被染成蓝绿色 |
③ | 酵母菌细胞呼吸产生的CO2 | 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 | 溶液由黄变绿再变蓝 |
④ | 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 醋酸洋红染液 | 分裂期细胞染色体着色 |
A.上述表格中的观察对象、染色剂和实验结果对应叙述正确的有3项
B.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在酸性条件下能与橙色的重铬酸钾反应,溶液变成灰绿色
C.用健那绿染液染色后,可看到线粒体内膜某些部位向内腔折叠形成峭
D.实验①、②、④在染色之前,都使用了一定浓度的盐酸处理,其目的相同
如图曲线a和b不能用于分别表示
A.萌发的植物种子在出土前有机物种类和干重的变化
B.动物细胞体积与物质运输效率的变化
C.质壁分离过程中植物细胞液浓度和细胞吸水能力的变化
D.细胞分化程度和全能性高低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