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为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和纯化醋酸菌的部分操作步骤,请回答下列问题:
(1)①是制备培养基时___________ 的操作,该操作需待培养基冷却至_______左右时。
(2)该实验中纯化醋酸菌的接种方法是_____;在完成步骤④的操作中,为什么在每次划线之前都 要灼烧接种环?_________
(3)纯化的醋酸菌菌种将频繁用于果醋生产,则可以采用临时保藏的方法保存菌种,但这种方法保存的时 间不长,原因是_____。对于需要长期保存的菌种可采用_____的方法。
(4)制作果醋时,醋酸菌在__________和糖原充足时,将糖分解成醋酸;在糖原不足时,也可以利用____________生成醋酸。
野生型果蝇种群中有黄体、灰体、黑体、黑檀体四种类型的个体,体色的遗传同时受常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A、a与B、b控制。已知含A基因不含B基因的体色为黑体,而含B基因不含A基因的体色为黑檀体。将纯合黑体与黑檀体杂交,取F1中的灰体个体相互交配得F2,F2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灰体:黑体:黑檀体:黄体=6:3:2:1。回答下列问题:
(1)F1中灰体果蝇基因型为__________,F2中灰体果蝇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种。
(2)出现F2的表现型及其比例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3)已知果蝇的性染色体上有一对基因D、d,分别控制着红眼和白眼的遗传。现有纯种雌雄红眼、纯种雌雄白眼及各种类型的杂合体果蝇,请通过一次杂交实验,确定D、d基因在性染色体上的位置,即分布在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还是非同源区段?请写出实验设计思路,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________
图1为某植物所在密闭大棚内一昼夜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图2表示该植物在温度为A时光照强度分别为a、b、c、d时单位时间内气体的变化情况,图3为25℃时,a、b两种植物CO2吸收量随光照强度的变化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乙丙段植物叶肉细胞中合成ATP的场所有__________________。甲、乙、丙、丁中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的是____________,对应图2中的______(用a、b、c、d表示)点。光照强度为d时,植物光合作用需要从外界吸收_________个单位CO2。
(2)图3中,对于b植物,假如白天和黑夜各12小时,平均光照强度在_____klx上植物才能生长。对于a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最适温度为25℃和30℃。若使温度提高到30℃(其他条件不变),图中P点、M点移动方向为:P_____(左移/右移),M点_____(上移/下移)。
(3)要测得植物在温度为A、光照强度为d时的真正光合速率,至少需要设计两组实验:一组将植物置于_____条件下,测得呼吸作用速率,可在装置中放置NaOH溶液,导致装置压强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另一组将同种生长状况相同的植物置于温度为A、光照强度为d的密闭环境中,可在装置中放置NaHCO3溶液或CO2缓冲溶液,所测得数值为___________。
如图表示下丘脑参与人体体温、水盐和血糖平衡的部分调节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受到寒冷刺激时,下丘脑可通过垂体促进腺体A的分泌活动,此外,还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等途径来增加机体产热,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2)人体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后,下丘脑增加______激素的生成和分泌,并由垂体释放进入血液,促进__________对水分的重吸收。
(3)当血糖浓度上升时,下丘脑中的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使胰岛 B 细胞分泌活动增强,血糖浓度下降,此过程属于__调节。胰岛分泌的胰岛素需要与靶细胞的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胰岛素的受体分布在靶细胞的____(填“细胞膜上”或“细胞质中”或“细胞核中”)。
翠湖被誉为镶嵌在昆明城的“绿宝石”,红嘴鸥每年都成群地飞到这里过冬。图甲是某研究小组经过调查研究,得到的翠湖部分食物网简图,图乙是翠湖中底栖动物的能量流动示意图,a~d表示能量值的多少。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图甲的食物网中有_____条食物链,红嘴鸥属于第_________营养级,虾和上层鱼类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
(2)图乙中M2表示__________,P表示_____________。若底柄植物同化的能量为e,则从底栖植物到底栖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___________×100%。图乙体现了能量流动具有____________的特点。
(3)翠湖成群的海鸥吸引了无数观赏的游客,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价值。
以下关于生物科学史的叙述中,描述正确的是
A.桑格和尼克森指出所有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B.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以核糖核苷酸为基本单位的物质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C.欧文顿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
D.德国的施莱登、施旺最初提出的细胞学说,认为所有细胞都是由老细胞分裂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