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生物试题 >

蛋白质的空间结构遭破坏,其生物活性就会丧失,这称为蛋白质的变性。高温、强碱、强酸...

蛋白质的空间结构遭破坏,其生物活性就会丧失,这称为蛋白质的变性。高温、强碱、强酸、重金属等都会使蛋白质变性。现利用提供的材料用具,请你设计实验,探究乙醇能否使蛋白质变性。

材料用具:质量分数为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质量分数为2%的新鲜淀粉酶溶液、蒸馏水、质量浓度为0.1 g/mLNaOH溶液、质量浓度为0.05 g/mLCuSO4溶液、无水乙醇、烧杯、试管、量筒、滴管、温度计、酒精。

(1)实验步骤

取两支试管,编号AB,向AB两试管中各加入1 mL新鲜的淀粉酶溶液,然后向A试管加__________,向B试管加5滴无水乙醇,混匀后向AB两试管再加2 mL可溶性淀粉溶液;

将两支试管摇匀后,同时放入适宜温度的温水中维持5 mi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温水中取出AB试管,各加入1 mL斐林试剂摇匀,放入盛有5065℃温水的大烧杯中加热约2 min,观察试管中出现的颜色变化。

(2)实验结果预测及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乙醇能使淀粉酶(蛋白质)变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乙醇不能使淀粉酶(蛋白质)变性。

(3)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对照组是__________

 

5滴蒸馏水 取质量浓度为0.1 g/mL的NaOH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5 g/mL的CuSO4溶液等量混合,配制成斐林试剂 A试管中出现砖红色沉淀,B试管不出现 A试管中出现砖红色沉淀,B试管也出现砖红色沉淀 乙醇的有无 A试管 【解析】 本题是通过实验探究蛋白质变性的原因,先分析题干明确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乙醇能否使蛋白质变性,从实验目的分析自变量是乙醇的有无,实验的原理是淀粉酶能催化淀粉水解成可溶性糖,可溶性糖可以与双缩脲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因此实验的因变量是否出现砖红色沉淀,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原则与单一变量的原则,因为本实验是探究实验,乙醇能可能使蛋白质变性,也可能乙醇不能使蛋白质变性,因此预期实验结果应有2种情况。 (1)分析题干可知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乙醇能否使蛋白质变性,由实验目的和实验材料推出实验原理是:淀粉酶能催化淀粉水解成可溶性糖,可溶性糖可以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若乙醇能使蛋白质变性,唾液淀粉酶活性丧失,不出现砖红色沉淀,若乙醇不能使蛋白质变性,唾液淀粉酶具有活性,出现砖红色沉淀;因此实验的自变量是乙醇的有无,因变量是否出现砖红色沉淀,其他变量属于无关变量,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原则与单一变量的原则。 故实验步骤是: ①实验的试剂的量是无关变量,应保持一致,因此,取两支试管,编号A、B,向A、B两试管中各加入1mL新鲜的淀粉酶溶液,然后向A试管加5滴蒸馏水,向B试管加5滴无水乙醇,混匀后向A、B两试管再加2mL可溶性淀粉溶液; ②温度和水浴加热 的时间是无关变量,应保持一致且适宜,将两支试管摇匀后,同时放入适宜温度的温水中维持5min; ③配制斐林试剂溶液,取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5g/mL的CuSO4溶液等量混合,配制成斐林试剂; ④从温水中取出A、B试管,各加入1mL斐林试剂摇匀,放入盛有50~65℃温水的大烧杯中加热约2min,观察试管中出现的颜色变化。 (2)实验结果预测及结论: 本实验是探究实验,乙醇能可能使蛋白质变性,也可能乙醇不能使蛋白质变性,因此预期实验结果应有2种情况; ①A试管中出现砖红色沉淀,B试管不出现说明乙醇能使淀粉酶(蛋白质)变性; ②A试管中出现砖红色沉淀,B试管也出现砖红色沉淀,说明乙醇不能使淀粉酶(蛋白质)变性。 (3)该实验的自变量是乙醇的有无;因变量是A、B试管中的颜色变化;A试管是对照组,B试管是实验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如图分别表示生物体内的生物大分子的部分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的三种物质都是由许多单糖连接而成的,其中属于植物细胞中储能物质的是_____ 这三种物质中,在功能上与另外两种截然不同的是_________

2)图乙所示化合物的基本组成单位是_____

3)图丙所示化合物的名称是_____,是由_____种氨基酸经_____过程形成的, 连接氨基酸之间的化学键是_________(填化学键结构)。该化合物中有______个羧基。

4)如果得到的一条肽链长度不变,组成它的氨基酸的种类和数目也不变,改变其中的_________ 就可以改变其性质。

 

查看答案

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正确示意图应该是

A. B. C. D.

 

查看答案

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对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临时装片进行了三次 观察和两次处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第一次观察为低倍镜观察,后两次为高倍镜观察

B.第一次处理滴加的液体为清水,第二次滴加的液体为 03g/ml 的蔗糖溶液

C.若将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换成内表皮,则不会发生质壁分离

D.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中不属于原生质层的有细胞壁、细胞核和细胞液

 

查看答案

图为某种植物幼苗(大小、长势相同)均分为甲、乙两组后,在两种不同浓度的KNO3溶液中培养时鲜重的变化情况(其它条件相同且不变).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3h时,两组幼苗均已出现萎蔫现象,直接原因是蒸腾作用和根细胞失水

B.6h后,甲组幼苗因根系开始吸收K+NO3,吸水能力增强,使鲜重逐渐提高

C.12h后,若继续培养,甲组幼苗的鲜重可能超过处理前,乙组幼苗将死亡

D.实验表明,该植物幼苗对水分和矿质元素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查看答案

下图中甲是渗透装置示意图,乙、丙两曲线图的横坐标代表时间,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半透膜内溶液a的浓度变化可用曲线丙表示

B.水分子由半透膜外进入半透膜内的速率变化可用曲线乙表示

C.玻璃管内的液面高度变化可用曲线丙表示

D.半透膜内外浓度差的变化可用曲线乙表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