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植物花色有红花和白花两种,茎色有紫茎和绿茎两种。花色由基因R、r控制,茎色由基因Y、y控制。某研究小组进行了两组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分析回答:
实验 | 亲本杂交组合 | 子代表现型及所占比例 | |||
红花紫茎 | 红花绿茎 | 白花紫茎 | 白花绿茎 | ||
一 | 白花紫茎×红花紫茎 | 3/8 | 1/8 | 3/8 | 1/8 |
二 | 白花紫茎×白花绿茎 | 1/8 | 1/8 | 3/8 | 3/8 |
(1)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判断,花色中隐性性状为______,茎色中显性性状为______。控制花色与茎色的这两对基因遵循________定律,该定律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一中,亲本为紫茎,后代出现了紫茎和绿茎两种性状,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__________。亲本红花紫茎植株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子代中白花紫茎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种。
(3)实验二中,亲本白花绿茎植株产生的配子类型有__________种;子代白花绿茎的植株中,纯含子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欲探究子代中白花紫茎植株的基因型,将其与隐性纯合植株测交,若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则其基因型为RRYy。
(4)将实验二子代中茎色基因型为yy的种子,在黑暗条件下培养,所得幼苗的茎均呈白色,这说明该性状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共同作用的结果。
下图所示为细胞核DNA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甲、乙表示物质,①、②和③表示过程。据图回答:
(1)细胞分裂过程中,过程①发生的时期是__________,该过程利用细胞中的四种__________为原料,按照__________原则合成子链。
(2)过程②是__________,发生的场所是__________;过程③需要的模板甲是__________,所需原料由__________运输。通过②、③产生物质乙的过程合称为__________。
(3)已知甲的部分序列为…CUGGCUUCU…,则合成甲时作为模板的DNA单链上相应的碱基序列是__________。核糖体在甲上的移动方向是__________(填“向左”或“向右”)。
(4)由于基因突变,甲中的一个碱基A变为G,而乙并未发生变化,其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_。
下图是光合作用过程的图解,图中甲、乙、丙、丁表示能量或物质,①、②表示过程。据图回答:
(1)甲表示__________,它可转变为储存在丙中的__________。
(2)物质乙是__________,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探究,证明了光合作用产生的乙全部来自__________。
(3)物质丁是__________,过程①叫做__________,过程②所需的还原剂是图中的__________。突然停止光照,短时间内叶绿体中C5的含量__________(填“增加”“不变”或“减少”)。
(4)写出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受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冬季蔬菜大棚主要是通过改变__________来提高光合作用强度。为提高蔬菜产童,菜农常向大棚内施加有机肥以增加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供应。
现有无标签的新制蔗糖溶液、淀粉酶溶液、稀蛋清溶液、葡萄糖溶液各一瓶,某兴趣小组尝试用双缩脲试剂(A 液:0.1g/mL 的 Na0H 溶液;B 液:0.01g/mL 的 CuSO4溶液)、斐林试剂和淀粉溶液对四瓶溶液进行鉴定,设计方案如下。回答问题:
(1)用双缩脲试剂将上述4 种溶液区分为两组,其中不发生颜色反应的一组是________和________。用双缩脲试剂检测时,应先加入_______(填“A 液”或“B 液”)。
(2)用___________(填所给试剂名称)区分不发生颜色反应的一组溶液。
(3)进一步区分(1)中发生颜色反应一组溶液的方法及流程:
①将_______________分别与发生颜色反应的两种溶液混合;
②到时间后,用斐林试剂分别处理上述两种混合液,水浴加热;
③观察到出现砖红色的溶液是________,另一种溶液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稀蛋清中的蛋白质只能被蛋白酶催化水解,而不能被淀粉酶催化水解,说明酶具有 _______。
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理隔离一定会导致生殖隔离 B.生物进化不一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C.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D.无自然选择时种群基因频率不发生变化
人类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产生的原因主要有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两种。下列遗传病由染色体结构变异引起的是( )
A.猫叫综合征 B.苯丙酮尿症
C.21三体综合征 D.镰刀型细胞贫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