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生物试题 >

下列关于生产措施的目的或原理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A. 监测棉铃虫种群数量变化的规...

下列关于生产措施的目的或原理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A. 监测棉铃虫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可为准确预报、适时防治虫害提供依据

B. 保护棉铃虫的天敌资源,能提高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C. 一些农业害虫具有趋光性,可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D. 种植能通过散发气味驱赶害虫的苦楝,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B 【解析】 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 1、研究种群的变化规律以及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农林害虫的检测和预报,渔业上捕捞强度的确定等都需要对种群密度调查研究。 A、据分析可知: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监测棉铃虫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可为准确预报、适时防治虫害提供依据,A正确; B、保护棉铃虫的天敌资源,能很好的进行生物防治,而不能提高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相邻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在10%-20%之间,B错误; C、根据一些农业害虫具有趋光性,可用黑光灯诱捕法进行调查种群密度,C正确; D、种植能通过散发气味驱赶害虫的苦楝,减少了害虫对农作物的危害,所以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D正确。 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图表示生态系统四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12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 B.3代表的一定是原核生物

C.4代表的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D.①代表光合作用,②代表细胞呼吸

 

查看答案

人工鱼塘里的某淡水鱼,成鱼底栖,捕食贝壳类:幼鱼生活在水体表层,滤食藻类和浮游动物。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幼鱼与以藻类为食的浮游动物可能具有捕食和竞争关系

B.幼鱼和成鱼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C.该鱼塘的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和幼鱼、成鱼等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

D.该鱼的成鱼和幼鱼在水中的分层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查看答案

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弃耕的农田经若干年后能演替成森林。在此过程中     

A.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 B.群落优势种无明显变化

C.群落的结构逐渐复杂化 D.森林形成后苔藓会消失

 

查看答案

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池塘编号

捕食者数量/

蝌蚪存活率/%

1

0

87

7

40

2

2

58

30

25

3

4

42

32

11

4

8

20

37

10

 

 

A.捕食者主要捕食乙和丙

B.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

C.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资源减少

D.甲、乙、丙三个种群在人工池塘中因彼此竞争一般呈均匀分布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   

A.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个数时,取适量培养液直接滴加到计数室内

B.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将计数板放置在载物台中央进行计数

C.在对一个计数室内的酵母菌进行计数时,不要移动计数板,防止计数错误

D.与一般的生物实验一样,该探究实验也需要单独设置对照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