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调查某河流的水质状况,某研究小组测定了该河流水样中的细菌含量,并进行了细菌的分离等工作。回答下列问题:
(1)该小组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检测水样中的细菌含量。在涂布接种前,随机取若干灭菌后的空平板先行培养了一段时间,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将1mL水样稀释100倍,在3个平板上用涂布法分别接入0.1mL稀释液;经适当培养后,3个平板上的菌落数分别为39、38和37。据此可得出每升水样中的活菌数为__________________。
(2)该小组采用平板划线法分离水样中的细菌。操作时,接种环通过__________灭菌,在第二次及以后划线时,总是从上一次的末端开始划线。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示意图A和B中,__________表示的是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培养后得到的结果。
(4)该小组将得到的菌株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中并混匀,一部分进行静置培养,另一部分进行振荡培养。结果发现:振荡培养的细菌比静置培养的细菌生长速度快。分析其原因是:振荡培养能提高培养液中__________的含量,同时可以使菌体与培养液充分接触,提高__________的利用率。
果蝇有4对染色体(I~IV号,其中I号为性染色体)。纯合体野生型果蝇表现为灰体、长翅、直刚毛,从该野生型群体中分别得到了甲、乙、丙三种单基因隐性突变的纯合体果蝇,其特点如表所示。
| 表现型 | 表现型特征 | 基因型 | 基因所在染色体 |
甲 | 黑檀体 | 体呈乌木色、黑亮 | ee | III |
乙 | 黑体 | 体呈深黑色 | bb | II |
丙 | 残翅 | 翅退化,部分残留 | vgvg | II |
某小组用果蝇进行杂交实验,探究性状的遗传规律。回答下列问题:
(1)用乙果蝇与丙果蝇杂交,F1的表现型是_______;F1雌雄交配得到的F2不符合9∶3∶3∶1的表现型分离比,其原因是__________。
(2)用甲果蝇与乙果蝇杂交,F1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表现型为________,F1雌雄交配得到的F2中果蝇体色性状___________(填“会”或“不会”)发生分离。
(3)该小组又从乙果蝇种群中得到一只表现型为焦刚毛、黑体的雄蝇,与一只直刚毛灰体雌蝇杂交后,子一代雌雄交配得到的子二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直刚毛灰体♀∶直刚毛黑体♀∶直刚毛灰体♂∶直刚毛黑体♂∶焦刚毛灰体♂∶焦刚毛黑体♂=6∶2∶3∶1∶3∶1,则雌雄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控制刚毛性状的基因用A/a表示)。
园林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艺术形式,受“礼乐”文化的影响很深,通过地形、山水、建筑群、花木等作为载体衬托出人类主体的精神文化,请结合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园林建筑中生物既有本地常见的品种,又可引入外来的“奇珍异宝”,但引种时在考虑生物自身特点的同时,还要考虑对当地生物及环境的影响,避免造成当地________的降低。
(2)景观建筑修建时,往往要与环境的颜色等协调,如小桥桥基、假山往往打洞,避免建筑物的出现导致生物出现____________,从而导致对原有物种造成影响。
(3)园艺设计时不同物种高低有致,相得益彰,有时还要形成各种特殊的图案,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__,在满足观赏需要的同时,可以提高对____________的利用率,从而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其中很多生物除观赏外,还可以供人们进行生态等科学研究,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_价值。
(4)很多园林至今已有百年历史,面貌在原有基础上已大为改变,除了环境的改变,还发生______演替现象,这其中除了自然环境及生物的变化,还主要受到了__________的影响。
(5)目前园林主要由自然改造和人工修建,自然改造的园林往往人类的调节作用很少,就可以保持稳定,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抵抗力稳定性较高。
有关植物衰老的机理目前有两种相对立而又相关联的解释。一种是“营养竞争说”,即植物体由于开花结果夺取营养器官的养料使茎、叶衰老;另一种是认为“植物的衰老是由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引起的”,这其中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光照不足会引起细胞中蛋白质和叶绿素等物质减少而导致茎、叶衰老。有人利用有关的材料进行了实验探究:选取20株健壮、生长状况相同的同种开花前的盆栽大豆,平均分成四组,编号甲、乙、丙、丁,下表是有关探究的做法、结果。请据此回答有关问题:
| 光照或遮光 | 保持花蕾或摘除花蕾 | 现象或结果 |
甲 | 正常光照 | 摘除花蕾 |
|
乙 | 正常光照 | 保持花蕾 |
|
丙 | 遮光 | 摘除花蕾 |
|
丁 | 遮光 | 保持花蕾 |
|
注:①除题中讲明的条件外,其他培养条件均相同且适宜,②衰老以叶片变黄作为指标。
(1)若四组大豆的平均衰老时间分别记作a、b、c、d,则评判其衰老的标准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实验结果为a=b>c=d,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开花结果争夺养料和光照不足都能引起植株衰老,则可能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实验结果为a=b>c=d,甲组突然停止CO2供应,则叶肉细胞叶绿体中的ATP、C3的变化情况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植物衰老从细胞结构的角度上看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有甲、乙两种不同的单细胞真核生物,请结合以下实验回答相关问题。
实验①:两个相同的密闭培养瓶中盛有等体积蒸馏水(适量),分别加入相同数目的甲、乙两种细胞,白天在室外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定时测定瓶内O2浓度变化及甲、乙细胞数目。
实验②:将实验①中蒸馏水换为等量适宜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另分别加入等量甲、乙两种细胞,在相同适宜条件下进行培养和测定。
(1)实验结果表明,实验①中甲全部死亡,而乙生存正常,实验②中甲、乙均生存正常,从同化类型的角度分析,以上实验结果可以推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①中,乙的培养瓶内O2浓度上升,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培养后期,O2浓度上升的速率___________(填“逐渐加快”、“逐渐减慢”或“不变”)。
(3)若实验②中,甲培养2h后瓶内O2浓度降为零,但2〜3h内活细胞数目未出现明显减少,请从细胞代谢的角度解释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某炭疽杆菌的A基因含有A1~A6 6个小段,某生物学家分离出此细菌A基因的2个缺失突变株K (缺失A2、A3)、L (缺失A3、A4、A5、A6)。将一未知的点突变株X与突变株L共同培养,可以得到转化出来的野生型细菌(即6个小段都不缺失)。若将X与 K共同培养,得到转化的细菌都为非野生型。由此可判断X的点突变最可能位于A基因的
A.A2小段
B.A3小段
C.A4小段
D.A5小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