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研究ATP合成过程中能量转换机制,科学家利用提纯的大豆磷脂、某种细菌膜蛋白(Ⅰ)和牛细胞中的ATP合成酶(Ⅱ)构建ATP体外合成体系,如图所示。
请回答问题:
(1)科学家利用人工体系模拟了在________(细胞器)膜上合成ATP的能量转换过程。
(2)科学家利用人工体系进行了相关实验,如下表。
组别 | 人工体系 | H+通过Ⅰ的转运 | H+通过Ⅱ 的转运 | ATP | |||
大豆磷脂构成的囊泡 | Ⅰ | Ⅱ | |||||
1 | + | + | + | 有 | 有 | 产生 |
|
2 | + | - | + | 无 | 无 | 不产生 |
|
3 | + | + | - | 有 | 无 | 不产生 |
|
注:“+”、“-”分别表示人工体系中组分的“有”、“无”。
①比较第1组和第2组的结果可知,Ⅰ可以转运H+进入囊泡。进一步研究发现,第1组囊泡内pH比囊泡外低1.8,说明囊泡内的H+浓度_____________囊泡外。
②当第1组人工体系加入丙酮后,不再产生ATP,其原因可能是丙酮破坏了囊泡膜,导致囊泡内的H+ ______________。
③比较第1组和第3组的结果可知,伴随_______________的过程,ADP和Pi合成ATP。、
(3)上述实验表明,人工体系产生ATP的能量转换过程是光能→ _____________→ATP中的化学能。
下图为叶绿体中光合作用过程示意图。请回答问题:
(1)光合作用中吸收光能的色素位于结构[1]____________上。
(2)图中Ⅱ是光合作用的__________阶段。
(3)Ⅰ阶段为Ⅱ阶段提供了[2]___________和[3]__________。
(4)光反应的产物中,不参与碳反应(暗反应)的物质是_________。
研究者用荧光染料对细胞膜上某些分子进行处理,并使膜发出荧光。再用高强度激光照射细胞膜的某区域,使其瞬间被“漂白”,即荧光消失。随后,该漂白区域荧光逐渐恢复,如图1。检测该区域荧光强度随时间的变化,绘制得到荧光漂白恢复曲线,如图2。
请回答问题:
(1)细胞膜以_____________为基本支架,此外还含有糖类和蛋白质等成分,实验中通常对膜蛋白进行荧光标记。
(2)细胞膜上被漂白区域的荧光强度得以恢复,推测其可能的原因有:①被漂白物质的荧光会_____________;②被漂白区域内外分子相互运动的结果。
(3)研究发现如果用特定方法去除细胞膜中的胆固醇,膜结构上蛋白质分子停泊的“平台”拆解,漂白区域荧光恢复的时间缩短,说明胆固醇对膜中分子运动具有_____________作用,该结果支持推测_____________(填“①”或“②”)。
(4)最终恢复的荧光强度比初始强度低,可能是荧光强度会自主下降或某些分子_____________。
a个被放射性元素标记了双链DNA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细菌破裂释放出b个子噬菌体,其中具有放射性的噬菌体的比例为( )
A.a/b B.a/(2b) C.2a/b D.2/b
以DNA的一条链“…﹣A﹣T﹣C﹣…”为模板,经复制后的子链是( )
A.…﹣T﹣A﹣G﹣…
B.…﹣U﹣A﹣G﹣…
C.…﹣T﹣A﹣C﹣…
D.…﹣T﹣U﹣G﹣…
下列物质的层次关系由大到小的是( )
A.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
B.染色体→DNA→脱氧核苷酸→基因
C.染色体→脱氧核苷酸→DNA→基因
D.基因→染色体→脱氧核苷酸→D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