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动物血液中 CO2 含量变化能够作用于神经系统,调节呼吸运动的频率和强度,为了研究该反射过程中感受器的存在部位,科研人员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
(1)哺乳动物因剧烈运动产生的__________等酸性物质能与血浆中 HCO3- 反应,使血液中CO2 含量升高。CO2 浓度变化可以使一些特定的感受器兴奋,兴奋以_____________的形式沿传入神经传导至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加深加快。这种维持内环境 pH 稳态的过程是在______________调节的作用下,通过各系统的协调活动实现的。
(2)20 世纪初,科学界认为 CO2感受器可能位于脑部,也可能位于躯体的动脉管壁上。为探究这一问题,科研工作者将连接头部与躯干的血管断开,只保留由动脉传向脑的传入神经,同时将 A 狗的颈动脉和颈静脉分别与 B 狗相应血管相连,A 狗躯干的呼吸运动靠人工呼吸机维持。
① 实验过程中,始终保持 B 狗处于呼吸平稳状态,目的是保证 A 狗脑部_______________。
② 科研人员将呼吸机暂停一小段时间,A 狗血液中的 CO2 含量____________,发现 A 狗鼻部呼吸运动加深加快,该实验结果说明_______________。该结果_________(能、不能)说明脑部不存在 CO2 感受器。
(3)基于上述研究,请你为 CO(煤气)中毒的紧急治疗提供一种思路___________。
水稻的弯曲穗和直立穗是一对相对性状,野生型水稻为弯曲穗。与直立穗相关的基因有多个,目前在生产上广泛应用的直立穗品系是水稻9号染色体上DEP1基因的突变体——突变体1。
(1)用化学诱变剂EMS处理野生型水稻,并采用多代_________________(填“杂交”、“测交”或“自交”),获得一个新型直立穗稳定遗传品系—突变体2。为研究突变体2的遗传特性,将其与纯种野生型水稻进行杂交,得到F1后进行自交,结果见表1。由此结果分析,其遗传符合________________规律。半直立穗性状出现说明直立穗基因对弯曲穗基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1突变体2直立穗特性的遗传分析
组合 |
F1表现型 | F2表现型及个体数 | ||
弯曲穗 | 半直立穗 | 直立穗 | ||
野生型×突变体2 | 半直立穗 | 185 | 365 | 170 |
(2)检测发现,突变体2直立穗基因(DEP2)位于7号染色体上。该基因突变使突变体2中相应蛋白质的第928位的精氨酸(AGG)置换成了甘氨酸(GGG)。利用_______________技术分析,发现该基因发生1个碱基对的改变。由此推测DEP2基因内部的变化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已知突变体1直立穗的遗传特性与突变体2相同。将突变体1纯合子与突变体2纯合子杂交,然后将F1与野生型进行杂交,若F2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细胞含2个或以上直立穗基因则表现为直立穗),则证明DEP1基因与DEP2基因互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研究还发现另一种直立穗水稻突变体,表现出产量明显下降的特征。其突变发生于基因DEP3内部,突变基因编码的mRNA中部被插入3个相邻的碱基GGC,推测翻译后蛋白质分子量发生的变化为_________(从以下选项中选择)。
a. 变大 b. 变小 c. 不变
以下需借助光学显微镜的实验中,必须要经过染色才能进行的是
A. 观察黑藻细胞叶绿体的分布 B. 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C. 观察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D. 计数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
下列关于动、植物细胞融合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都需要无菌操作 B. 都可用聚乙二醇诱导融合
C. 都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D. 都可体现细胞的全能性
研究人员用图1中质粒和图2中含目的基因的片段构建重组质粒(图中标注了相关限制酶切割位点),将重组质粒导入大肠杆菌后进行筛选及PCR鉴定。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构建重组质粒的过程应选用BclⅠ和HindⅢ两种限制酶
B.使用DNA连接酶将酶切后的质粒和目的基因片段进行重组
C.能在添加四环素的培养基上生存一定是含有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
D.利用PCR鉴定含目的基因的大肠杆菌时应选用引物甲和引物丙
将与生物学有关的内容依次填入下图各框中,其中包含关系错误的选项是 ( )
框号 选项 | 1 | 2 | 3 | 4 | 5 | 6 |
A | 减数分裂 | 减Ⅱ | 减Ⅰ | 同源染色体分离 | 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 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 |
B | 染色体变异 | 结构变异 | 数目变异 | 易位 | 重复 | 倒位 |
C | 单细胞生物 | 原核生物 | 真核生物 | 单细胞真菌 | 单细胞藻类 | 单细胞动物 |
D | 生态系统 | 无机环境 | 群落 | 生产者 | 消费者 | 分解者 |
A.A B.B C.C 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