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生物试题 >

线粒体是人体细胞中的“动力车间”,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剧烈运动时肌...

线粒体是人体细胞中的动力车间,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剧烈运动时肌肉细胞产生CO2只来自线粒体

B.人体细胞线粒体中产生的CO2可作为体液调节因子

C.肌肉细胞耗能较多,大量的线粒体异化为肌质体

D.细胞质是流动的,所以线粒体在细胞内的运动方向只能是随机的

 

D 【解析】 1、有氧呼吸的过程: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 反应式:C6H12O6(葡萄糖)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 2ATP) 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 反应式:2C3H4O3(丙酮酸)+6H2O20[H]+6CO2+少量能量( 2ATP) 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这一阶段需要氧的参与,是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的。 反应式:24[H]+6O212H2O+大量能量(34ATP) 2、无氧呼吸的过程: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 反应式:C6H12O6(葡萄糖)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 2ATP) 第二阶段:在细胞质基质或2C3H4O3(丙酮酸)+4[H]2C3H6O3(乳酸) A、剧烈运动时,肌肉细胞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无氧呼吸不产生CO2,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产生CO2,场所是线粒体基质,A正确; B、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生的CO2可作为调节因子参与体液调节,B正确; C、肌肉细胞耗能较多,其大量的线粒体异化成肌质体与之相适应,C正确; D、细胞质是流动的,线粒体可以定向运动到细胞内代谢比较旺盛的部位,D错误。 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可以用体外实验的方法合成多肽链(模拟翻译过程)。已知苯丙氨酸的密码子是UUU,若要在体外合成同位素标记的多肽链,实验中不需要的物质或材料有

A.RNA聚合酶

B.同位素标记的苯丙氨酸

C.人工合成的多聚尿嘧啶核苷酸

D.除去了DNAmRNA的细胞裂解液

 

查看答案

树线是指直立树木分布的海拔上限,如图1所示。生态学者研究了全球变暖环境下树线之上植被厚度对树线上升幅度的影响,结果如图2所示。

1)生态学者可以采用__________法调查不同样地内的植被类型,从而确定树线的上升幅度。树线之上的植被主要为灌丛或草甸,树线之下为森林,这种空间结构属于群落的__________结构。

2)树线上升过程中,群落发生了__________演替,演替过程中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__________

3)图2说明,__________。树线之上植被厚度大时,形成一道又宽又厚的“封锁墙”,树木的种子落地于此便遭到“封杀”,导致树线__________

4)该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暖使树线位置上升,但树线上升幅度受到种间__________关系的调控。

5)十九大报告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首都北京,请提出一个北京城市发展中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并利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建议。__________

 

查看答案

研究发现,正在生长的植物细胞具有“酸生长”特性,即pH4~5的溶液促进细胞伸长生长。为了研究这一现象的内在原因,研究者用黄瓜幼苗快速生长的下胚轴切段进行实验。实验操作及结果如下图。

请回答问题:

1)多细胞植物体的伸长生长是细胞数量和/________增加的结果。

2)如图1所示,研究者通过冰冻融化去除下胚轴切段中的原生质体,仅剩________,经这种处理后的下胚轴切段称为Y

3)由图可知,对Y进行的实验处理为:________

4)图2结果表明,Y的特性是①________;决定这种特性的物质最可能是②________(选填:纤维素/果胶/蛋白质)。

5)研究者发现生长素可通过诱导细胞膜外环境的pH值降低,促进细胞生长。已知植物细胞膜上有H+泵、水通道、生长素受体、钾通道、蔗糖运载体等。在上述实验结果的基础上,请选用已知信息,提出生长素促进细胞生长的一种可能机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角膜环状皮样瘤(RDC)会影响患者视力甚至导致失明。图1为调查的某RDC家系图。

(1)此家系代代都有患者,初步判断RDC为______性遗传病。请说明致病基因不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的理由:______

(2)研究发现RDC患者的P蛋白仅中部的第62位氨基酸由精氨酸变为组氨酸,据此推测患者P基因由于碱基对______而发生突变。

(3)Cyclin D1是细胞周期调控基因,P蛋白能结合Cyclin D1基因的启动子,调控其转录。为研究突变型P蛋白是否还有结合Cyclin D1基因启动子的功能,设计了3种DNA探针:能结合P蛋白的放射性标记探针(A)、能结合P蛋白的未标记探针(B)、未标记的无关探针(C),按图2的步骤进行实验,结果如图3。

请将图2使用探针的情况填入下表i、ii、iii处(填“不加”或“A”或“B”或“C”),完成实验方案。

分组

步骤

野生型P蛋白

突变型P蛋白

1

2

3

4

5

6

步骤1

不加

i _____

ii ______

不加

同i

同ii

步骤2

A

A

iii ______

A

A

同iii

 

 

图3结果说明突变型P蛋白仍能结合Cyclin D1基因启动子,判断的依据是______

(4)P基因在HeLa细胞(宫颈癌细胞)中不表达。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稳定表达野生型P基因的HeLa细胞系(甲)和稳定表达突变型P基因的HeLa细胞系(乙),培养一段时间后,检测各组细胞Cyclin D1基因表达水平,结果如图4。

实验结果说明______

(5)综合以上研究,从分子水平解释杂合子患病的原因______

 

查看答案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RABV)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该病毒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而具有神经毒性,人患病后会出现恐水、痉挛、吞咽困难等症状,最终会因呼吸肌麻痹而死亡,死亡率几乎100%。研究人员改变了RABV的结构并进行了繁殖力、致病性等方面的免疫学研究。

(1)乙酰胆碱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其受体位于__________上,当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后,使受体所在细胞产生__________。RABV可通过识别乙酰胆碱受体侵染神经、肌肉等宿主细胞,并可沿轴突向神经中枢扩散,导致神经细胞凋亡进而引发症状。

(2)RABV的基因组编码含N、P、L蛋白等在内的5个结构蛋白。研究者培育出L蛋白突变病毒,并用此病毒侵染体外培养的宿主细胞,检测病毒的繁殖能力,结果如图。

此实验中对照组的细胞用__________侵染。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__________,说明__________

(3)为进一步研究突变病毒的致病性,研究者以小鼠为实验材料,分别用L蛋白突变病毒和RABV侵染小鼠。15天后实验组的小鼠全部存活,对照组的实验结果如下。

             

①根据以上信息,绘出实验组与对照组小鼠的存活率曲线。_____

②实验结果说明:_____

(4)研究者继续用L蛋白突变病毒免疫小鼠,并与非致死剂量的等量RABV进行比较,实验的大致流程如下。

结果发现,①②组检测结果无明显差异,且细胞裂解率显著低于③组。此实验的研究目的是__________

(5)该系列研究潜在的应用前景是L蛋白突变病毒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