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生物试题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在肿瘤细胞中通过表达,分泌到血液中的蛋白类生长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在肿瘤细胞中通过表达,分泌到血液中的蛋白类生长因子,促进肿瘤血管的生成,进而为肿瘤组织生长提供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

研究人员利用pVAX1质粒和VEGF基因构建了PVAX1—VEGFDNA疫苗,为肿瘤免疫治疗奠定基础。回答下列问题:

1)首先从人的肺癌细胞株A549中提取mRNA,通过_______法获得VEGF基因。

2)对获取的VEGF基因进行PCR扩增前,需要根据VEGF基因序列设计两种引物,其原因是_________。为便于VEGF基因与质粒pVAX1连接,引物中要增加适当的__________。扩增时,每个循环一般需要经过“变性、退火、延伸”三个过程,其中______过程的温度设定是扩增成败的关键。

3)构建的PVAX1—VEGF上应含有特定的______(填“复制原点”或“启动子”或“标记基因”),它能被受体细胞的_______所识别,以便于催化转录过程。

4DNA疫苗制备简单,价格低廉,且免疫强度高,应答持久,但同时也可能存在着不可忽视的潜在危险。你认为可能存在的潜在危险是________________

 

反转录法 基因的两条反向平行的链都做模板,其碱基序列不同 不同限制酶酶切位点 退火 启动子 RNA聚合酶 DNA疫苗注入体内后,可能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上,导致细胞发生变异,使细胞功能异常 【解析】 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 (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1)通过提取mRNA获得VEGF基因的方法称为反转录法。 (2)基因的两条反向平行的链都做模板,其碱基序列不同,故对目的基因进行PCR扩增前,需要根据目的基因序列设计两对引物。为便于VEGF基因与质粒pVAX1连接,引物中要增加适当的不同限制酶酶切位点,可以防止目的基因和质粒的自身环化和反接。PCR扩增过程中,退火过程的温度设定是扩增成败的关键,温度太低不能解旋,温度太高酶容易失活。 (3)构建的基因表达载体应含有特定的启动子,它能被受体细胞的RNA聚合酶所识别,以便于催化转录过程。 (4)DNA疫苗制备简单,价格低廉,且免疫强度高,应答持久,但DNA疫苗注入体内后,可能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上,导致细胞发生变异,使细胞功能异常,故也可能存在着不可忽视的潜在危险。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AD患者的神经细胞外β淀粉样蛋白()沉积,会损坏周围神经细胞膜和线粒体膜,从而导致神经元发生过劳死。淀粉样前体蛋白(APP)的酶切片段被分泌到细胞外发挥功能,其中一段会形成,因此以往研究更多关注在上,然而针对研发的药物在近年均被证明无效。为寻找阿尔茨海默病的新治疗途径,研究者希望通过实验了解APP其他酶切片段(比如sAPPα)的生理功能。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APP蛋白集中表达于神经元突触部位,研究者推测,分泌的sAPPα可能与突触部位细胞表面的__________结合,进而影响神经调节。

2)为研究sAPPα神经元电信号的影响,将体外培养的自身不表达APP蛋白的神经元分成两组,实验组细胞的培养基中加入sAPPα,对照组细胞的培养基中不加sAPPα,两组神经元电信号的变化如下图1所示,分析可知,sAPPα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了神经元电信号频率。进一步研究显示,sAPPα通过图2所示途径影响神经元之间的信号传递。分析图2可知,sAPPα的作用机理是_____________

3)研究发现,sAPPα中一个由17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片段(APPl7mer)就具有sAPPα的生理功能。为验证该多肽片段在生物个体水平是否有效,有人利用同一批正常小鼠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

组别

实验处理

检测

实验组

给小鼠注射一定量的人工合成的多肽片段(APP17mer)溶液

分别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给小鼠海马神经元的电信号

对照组

小鼠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该实验方案存在的缺陷是_____________;对本实验方案的改进是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家蚕蚕体有斑纹、无斑纹由8号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Tt控制,已知无正常8号染色体的精子不能参与受精作用。现有基因型为Tt的家蚕品种A,其细胞中8号染色体如图所示:

(1)有斑纹品种AT基因位于异常染色体上,让该品种雌雄个体交配产生F1F1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

(2)以有斑纹个体A为父本,正常的无斑纹个体为母本杂交产生的F1中,发现了一个有斑纹家蚕B(如图),该家蚕个体出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家蚕B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38号染色体会随机地移向细胞两极并最终形成含1条和28号染色体的配子,那么以家蚕B为父本进行测交,得到的后代中染色体组成完全正常的个体占________________

(4)雄蚕比雌蚕生命力强,食桑量低,产丝率高,但在幼蚕阶段,雌雄不易区分。蚕卵(受精卵)的颜色由基因D控制,位于10号常染色体上,现有家蚕全部为纯合黑色蚕卵。科研人员用特殊手段大量处理家蚕后发现,基因D可缺失,也可转移到性染色体上,并能在性染色体上正常表达,家蚕细胞中不含基因D表现为白色卵(基因D缺失用d表示),各种基因型的配子和个体均可育。家蚕的性别决定为ZW型,在处理基因型为DDZW的雌蚕时得到了ddZWD的新品种雌蚕。请利用该新品种雌蚕,培育出新品种雄蚕,新品种的后代可实现通过选择卵色只养雄蚕。实验方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杨-麦间作”是山东省推广的一种农林间作模式:“杨”指的是窄冠黑杨,“麦”指的是小麦。窄冠黑杨树冠小、遮荫小、根深,不与小麦争水肥。炎热的时候,窄冠黑杨可以调节农田小气候,为小麦适当遮荫,可避免小麦因干热风而提前干枯死亡。回答下列问题:

1)山东的“杨-麦间作”比单独种植杨树或小麦每亩增加收入明显,从群落结构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研究人员对增产的麦田进行调研发现:与单纯的麦田相比,“杨-麦间作”的麦田中害虫的数量很少;高大的杨树上栖息着多种鸟类。据此可以推断杨树上栖息的鸟类很可能属于______消费者。农林间作的麦田中不易爆发虫害,其原因是由于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比较强。

3杨-麦间作的农田中需要不断地施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点)。 需要除去害虫,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这样做的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2018 10 月,袁隆平团队在青岛培育的青岛造海水稻正式向全国试种推广,这意味着我国的十亿亩盐碱地有可能变成粮田。在培育海水稻的过程当中该团队做了以下实验:将某品种水稻植株均分成甲、乙两组,分别在盐碱和非盐碱土壤中种植一段时间,改变光照条件,其他条件适宜,分别测得两组植株的光合作用强度(单位时间、单位面积CO2吸收量),结果如下表。请回答:

光照强度(Lx)

 

0

200

400

600

800

1600

3200

6400

[umolCO2/(m2a)]

甲组

-3

0

2

6

10

12

12

12

乙组

-10

-5

0

6

12

18

20

20

 

1)该实验的自变量为_________________,乙组的光照强度补偿点为_______________

2)光照强度为600Lx时,两组幼苗的总光合作用速率______________(填甲>乙、甲=乙或甲<乙),主要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

3)将甲组水稻所结种子播种到非盐碱土壤中,对植株重复上述测定,结果与乙组数据无明显差异,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

4)当光照强度大于1600Lx时,限制甲组的光合速率不再发生变化的内因有__________(填一项即可),此时给水稻植株提供14CO2,请写出14C在水稻细胞中的转移途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为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科研人员对南通某地富营养化水体实施生态恢复,先后向水体引入以藻类为食的某些贝类,引种芦苇、香蒲等水生植物,以及放养植食性鱼类等。经过一段时间,水体基本实现了 “水清”、“景美”、“鱼肥”的治理目标。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治理前的水体不能实现自我净化说明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强

B.引种芦苇、香蒲既可吸收水中无机盐,又能遮光抑制藻类生长繁殖

C.放养植食性鱼类可使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更好地流向人类

D.这一成功案例说明调整生态系统的结构是生态恢复的重要手段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