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研究稻螟虫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某地区将鸭子引入农田捕食稻螟虫,结果仅需2000只鸭就能对4000亩地里的稻螟虫进行有效控制。据此建立了如图所示的两个模型甲、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决定该地区稻螟虫种群密度变化的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
B.甲图曲线变化反映了鸭和稻螟虫间存在捕食关系
C.乙图AB段,稻螟虫初始数量为N0,且每天增加3%,t天后种群数量为N0×0.03t
D.通过鸭子捕食稻螟虫属于生物防治方法,可以减少农药使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如图是某种昆虫受双因子影响下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影响种群数量变化除图中所示的外源性因素(温度和湿度)外,还应该有内源性因素
B.据图的温度和湿度范围,可知环境温度越高,该昆虫生活所需要的最适相对湿度也越大
C.由图可知影响该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最适温度可能在32.5℃左右
D.该昆虫在湿度为90%和温度为32.5℃的条件下,其种群数量变化按指数方式增长
如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乙为迁入率和迁出率
B.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C.丁为年龄组成,每种类型中包括幼年、成年和老年三个年龄期
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方法有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等
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其中错误的是( )
A.将适量的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
B.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
C.在血细胞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用滤纸吸去边缘多余培养液
D.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
如图曲线表示在南海某岛上迁入一些农户,那里土地肥沃,气候宜人,若干年后,岛上人口增长的情况。相关表述错误的是( )
A.该岛在m年内,人口增长类似“J”型曲线
B.由O点降至P点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淡水资源
C.当人口数量接近n线时,环境阻力越来越大,n线是该环境允许的最大值
D.由P点升到Q点并稳定在n线上,说明该岛上群落处于相对稳定阶段
如图表示不同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甲曲线是该种群在理想环境中的增长曲线,没有K值
②乙曲线中的K值是该种群的最大数量
③如果不考虑迁入和迁出等其他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④假设该种群是某经济鱼,在e点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
⑤种群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⑥K值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不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A.①② B.①⑥ C.①③ D.③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