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生物试题 >

加试题回答下列(一)、(二)小题: (一)下图是培育表达人乳铁蛋白的乳腺生物反应...

加试题回答下列(一)、(二)小题:

(一)下图是培育表达人乳铁蛋白的乳腺生物反应器的技术路线。图中tetR表示四环素抗性基因,ampR表示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BamHⅠ、HindⅢ、SmaⅠ直线所示为三种限制酶的酶切位点。

据图回答:

1)图中将人乳铁蛋白基因插入载体,需用________限制酶同时酶切载体和人乳铁蛋白基因。筛选含有重组载体的大肠杆菌首先需要在含________的培养基上进行。

2)能使人乳铁蛋白基因在乳腺细胞中特异性表达的调控序列是________(填字母代号)。

AampR          B.启动子    C.终止子         D.复制原点 

3)过程①可采用的操作方法是_______(填字母代号)

A.农杆菌转化     B.显微注射     C.大肠杆菌转化    D.细胞融合

4)过程②采用的生物技术是______

5)对早期胚胎进行切割,经过程②可获得多个新个体。这利用了细胞的_____性。

6)为检测人乳铁蛋白是否成功表达,可采用_____(填字母代号)技术。

A.核酸分子杂交   B.基因序列分析  CPCR          D.抗原抗体杂交

(二)利用废弃的秸秆生产燃料乙醇,不仅缓解了资源危机、环境污染,同时更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证。下面是利用玉米秸秆来生产乙醇的流程:

1)从纤维素丰富的土壤中获取微生物1,进行一系列的操作后,用 _________ 将菌种涂布在相应的固体培养基中。

2)下列有关涂布分离法的叙述错误的是_______

A.从土壤稀释液中取样时,不能只取悬液

B.接种时,涂布工具需先在酒精灯火焰上引燃

C.培养后菌落在整个平板表面分散均匀

D.涂布分离法比划线分离法更易获得单菌落

3)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也可通过培养微生物1获得 ______________酶,并将该酶固定在某介质上制成固定化酶。  

4)微生物2通常是_______________,为了确保获得产物乙醇,接种微生物2时要注意避免_____________,发酵时要注意_____________。这样得到的乙醇浓度不会很高,最高是_________,所以要对生产出来的乙醇经过蒸馏、提纯等加工,才可以得到浓度大于90%的燃料乙醇。

 

HindⅢ和BamHⅠ 氨苄青霉素 B B 胚胎移植技术 全能 D 玻璃刮刀 A 纤维素酶 酵母菌 杂菌污染 无氧 16% 【解析】 据题(一)图分析,根据目的基因两侧的限制酶和质粒上的限制酶种类分析,应该选择BamHⅠ、HindⅢ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且质粒上的四环素抗性基因被破坏,而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没有被破坏。图中过程①表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动物细胞),常用显微注射法;过程②表示胚胎移植。 据题(二)图分析,微生物1将纤维素发酵产生葡萄糖,为纤维素分解菌;微生物2将葡萄糖发酵产生乙醇,为酵母菌。 (一)(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需要用HindⅢ和BamHⅠ同时酶切载体(质粒)和人乳铁蛋白基因(目的基因);由于酶切后质粒上的四环素抗性基因被破坏,而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没有被破坏,因此筛选含有重组载体的大肠杆菌应该用含有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 (2)基因表达载体的结构包括目的基因(人乳铁蛋白基因)、启动子、终止子、标记基因、复制原点,其中启动子能使人乳铁蛋白基因在乳腺细胞中特异性表达,故选B。 (3)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过程①表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动物细胞),常用显微注射法,故选B。 (4)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过程②表示胚胎移植技术。 (5)对早期胚胎进行切割,获得的多个小胚胎经过胚胎移植后发育为多个新个体,利用了细胞的全能性。 (6)人乳铁蛋白是目的基因(人乳铁蛋白基因)表达的产物,而检测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是否表达,常采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故选D。 (二)(1)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对土壤中获取微生物1进行的是涂布分离法,稀释后应该用玻璃刮刀将菌种涂布在相应的固体培养基中。 (2)A、从土壤稀释液中取样时,应该取悬液进行涂布,A错误; B、为了防止杂菌污染,接种时,涂布工具需先在酒精灯火焰上引燃,B正确; C、培养后菌落在整个平板表面应该分散均匀,C正确; D、涂布分离法比划线分离法更易获得单菌落,D正确。 故选A。 (3)通过培养微生物1获得纤维素酶,并将该酶固定在某介质上制成固定化酶,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4)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微生物2应该是酵母菌,其通过无氧呼吸产生乙醇,因此为了确保获得产物乙醇,接种酵母菌时要保证无菌(为了防止杂菌污染)、无氧的条件;这样得到的乙醇浓度不会很高,最高是16%。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烟草是两性花,每朵花中都有雄蕊和雌蕊。已知烟草子叶颜色(BB表现深绿;Bb表现浅绿;bb呈黄色,幼苗阶段死亡)和花叶病的抗性(由R r基因控制).研究人员用烟草进行了杂交实验,实验结果如下表:

组合

母本

父本

F1的表现型及植株数

子叶深绿不抗病

子叶浅绿抗病

子叶深绿抗病420株;子叶浅绿抗病416

子叶深绿不抗病

子叶浅绿抗病

子叶深绿抗病210株;子叶深绿不抗病209株;子叶浅绿抗病208株:子叶浅绿不抗病213

 

1)烟草子叶颜色的显性现象的表现形式属于____。子叶颜色的遗传遵循____定律。

2)组合一中父本的基因型是__

3)用表中F1的子叶浅绿抗病植株自交,在F2的成熟植株中,表现型有___种,其中子叶深绿抗病类型的比例为__

4)请选用表中提供的植物材料设计一个最佳方案,通过杂交育种的方法选育出纯合的子叶深绿抗病烟草植株,并用遗传图解表示该育种过程。

_____

 

查看答案

下表为土壤含水量对某种果树叶片光合作用影响的实验数据。请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土壤含水量

光合效率(μmolCO2m-3s-2

气孔导度(mmolm-2s-2

细胞间CO2浓度(μmolmol-2

A

75%

154

4387

2962

B

61%

138

3493

2715

C

47%

102

2436

2621

D

33%

44

1159

3082

 

注:土壤能保持水分量多时,土壤含水量为100%,气孔导度是气孔开放程度的指标,气孔导度越大,气孔开得越大

1)当土壤含水量由75%降至47%时,叶片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水分供应减少,导致气孔导度下降,3-磷酸甘油酸的生成速率___________,进而因_____________的积累导致光反应速率减小。

2)当土壤含水量由47%降至33%时,叶片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都大幅度减小,而细胞间CO2浓度反而上升。原因可能是严重缺水致光合膜受损;也可能是严重缺水致光合产物输出减慢。如果光合膜受损,则叶绿素含量的变化是__________;如果光合产物输出减慢,则三碳糖合成为____________而积累在叶绿体中。

3)一段时间后对AB两组进行叶面喷水处理,发现只有B组气孔导度能增加,这说明A________B组气孔导度能增加,使碳反应中的核酮糖二磷酸的含量将______________

4)一段时间后提高CD两组的土壤含水量至60%,发现C组光合速率增大,D组光合速率无变化,说明D组叶绿体因严重缺水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受损。

 

查看答案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利用郊游的机会,对当地某一农田生态系统进行了调查。他们发现水稻田中有稗草等杂草和蝗虫等动物。蝗虫、田鼠以水稻、稗草为食,蛙以蝗虫为食,蛇既吃田鼠也吃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请用文字和箭头将该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链()补充完整。

___

2)最有利于蛇获得能量的食物链含有______个营养级。

3)如果想对田鼠这种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常采用__________法。

4)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该生态系统生物体内的途径是_____

5)由于在农田中经常使用杀虫剂,蝗虫等害虫的抗药性越来越强,用达尔文的进化学说解释,害虫抗药性的增强是__________的结果。

6)如果你是该研究小组的成员,为了使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尽可能多地流向水稻,同时又要保护生态环境你会向农民提出哪些合理化建议_____(至少提出两条)

 

查看答案

下列为某家族ABO血型与某遗传疾病的遗传系谱图,其中有些家庭成员的血型已经清楚(见图中标注)。已知该地区人群中基因ⅠA基因频率为01,ⅠB基因频率为01i基因频率为08;人群中患病的频率为1/10000。已知控制血型与疾病的基因是独立分配的,假设控制疾病与正常性状的基因是Ee。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遗传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9号为该病患者的概率为1/303

C.3号为O型血的概率为2/3 D.3号与4号再生一个O型孩子的概率为1/24

 

查看答案

将某植物花冠切成大小和形状相同的细条,分为abcdef(每组的细条数相等),取上述6组细条分别置于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浸泡相同时间后测量各组花冠细条的长度,结果如图所示。假如蔗糖溶液与花冠细胞之间只有水分交换,则(   

A.abc三组细胞都吸水,其中c组细胞吸水最多

B.浸泡导致f组细胞中液泡的浓度小于b组的

C.d组细胞在蔗糖溶液中没有水分子进出细胞,所以实验前后长度不变

D.使细条在浸泡前后长度不变的蔗糖浓度介于0405 mol·L1之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