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生物试题 >

人类利用传统发酵技术使各种微生物经过发酵作用制作各种食品,在这些操作过程中请 你...

人类利用传统发酵技术使各种微生物经过发酵作用制作各种食品,在这些操作过程中请 你通过相关微生物的形态、结构以及生长繁殖的环境条件等特点回答以下问题:

1)果酒的制作是利用酵母菌在______________的温度条件且______________条件下产生酒精;利用醋酸菌制作果醋的过程中则有两条途径得以实现:一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另一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更好地研究这些微生物的生命特征,研究人员往往要先配制适宜的培养基,通常用______________对菌种进行扩繁,用______________来观察菌落特征以辨别菌种。

3)将分别盛有9毫升水的6支试管灭菌,并按101-105编号,按下图中操作对乳酸菌进 行系列稀释,则6号试管中菌液浓度为4号的______________,若在5号试管中取样,在平板中涂布 出的菌落平均数为218,则原液中菌落浓度为______________/毫升。

4)在统计菌落数目的过程中甲乙两组同学分别用______________测定同一样品中的菌落数,在对应稀释倍数为106的培养基中得到了不同的结果,甲组同学在第一个48小时内涂了一个平板,统计菌落数为215,为了增强可信度该同学又在第二个48小时内的了第二个平板, 统计菌落数为232,在第三个48小时内涂了第三个平板,统计菌落数为288;乙组同学则只用了一个48小时,同时涂了3个平板,统计面落数分别为21212256,两组同学都以这三个统计结果的平均数作为实验最终数据:甲组为247,乙组为163。你认为_____的结果更接近真实值,你认为这两组的实验需要改进吗?_____;改进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25℃ 缺氧和酸性 在氧气和糖源都充足时葡萄汁中的糖分解为醋酸 当缺少糖源时将乙醇变为乙醛,进而形成醋酸 液体培养基 固体培养基 1% 218╳105 稀释涂布平板法 甲组 需要 甲组应该同时涂三个平板,乙组应该舍掉21那一组,重新取样再做一组 【解析】 1、在利用酵母菌发酵时最好是先通入足够的无菌空气在有氧环境下一段时间使其繁殖,再隔绝氧气进行发酵;酒精发酵的最佳温度是在18℃~25℃,pH最好是弱酸性。 2、醋酸菌好氧性细菌,当缺少糖源时和有氧条件下,可将乙醇(酒精)氧化成醋酸;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醋酸菌生长的最佳温度是在30℃~35℃。 3、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1)酵母菌产酒的最适温度为18-25℃, 且缺氧呈酸性的条件下产生酒精;而醋酸杆菌产生果醋时在有糖和无糖的时候都可以完成,所以有两条途径,一个为在氧气和糖源都充足时葡萄汁中的糖分解为醋酸,另一个为当缺少糖源时将乙醇变为乙醛,进而形成醋酸。 (2)液体培养基可以使微生物和菌液充分接触,提高微生物的生长速率,所以可以用液体培养基对菌种扩繁;而菌落的形成是在固体培养基上,所以用固体培养基观察菌落特征。 (3)系列稀释的操作是涂布计数之前的重要步骤,同时也涉及这之后对菌液浓度的估算,如本题图所示,菌液每稀释一次,浓度就减少到原来的1/10,所以6号是4号浓度的1/100,5号则是原液稀释5次之后的浓度,所以原液浓度应为218╳105个/mL (4)测定活菌的数目通常使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微生物计数时应该选取30-300菌落数的平板,甲组统计了3次并求平均值,更接近真实值;微生物菌种是活菌,随着时间变化细菌浓度会改变,所以操作不应该分时间前后,因此甲组也不合理,应该同时涂三个平板,而乙组计数时有21菌落数出现,应该舍掉21那一组,为了增加信度应重新取样再做一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丙型肝炎是由丙肝病毒感染所引起的疾病,在免疫系统的作用下,约有30%的感染者会自愈,而余下的70%会发展为不能自愈的慢性肝炎。在慢性肝炎患者体内,肝细胞不断被免疫细胞杀死,又不断再生,长此以往,肝的一部分就会萎缩变硬,发展为肝硬化

1)在此过程中,不断杀死肝细胞的免疫细胞是________________,这个过程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免疫。

2)研究人员从丙肝病毒的增殖机制入手研究开发出治疗丙肝的药物索菲布韦,该药物对丙肝病毒的清除率高达96%

肝病毒的增殖机制如上图:丙肝病毒在机体内一旦与肝细胞表面受体结合,便会一边逐渐被细胞膜包裹一边侵入细胞,丙肝病毒进入细胞的这一过程是______________,该过程具有特异性,体现了细胞膜具有的______________功能,也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____的特点

②病毒进入细胞后,将其RNA释放到细胞中作为模板,在核糖体上合成一个巨大的多聚蛋白质,多聚蛋白质会被相应的蛋白酶切断为不同种类蛋白质,这些蛋白质会被埋入内质网的膜中,按照既定的排列顺序使内质网膜内凹,并开始复制病毒的RNA。复制过程按______________原则进行,以病毒RNA为模板合成出一条新RNA,再以______________为模板合成出一条RNA,就完成了一次对原来病毒RNA的复制。合成出的病毒RNA又可以作为复制和翻译的模板参与病毒的增殖过程

③生成的病毒的蛋白质中的一部分会与复制出的病毒RNA组合出新病毒。新病毒从内质网通过囊泡运输运送至______________,在其中进行病毒表面的加工,使病毒成熟。成熟的病毒再通过囊泡运输至细胞膜,通过胞吐作用释放至细胞外。

④索非布韦进入肝细胞后,可以“伪装”成尿嘧啶并参与病毒RNA的合成过程,当合成中的RNA需要连接一个尿嘧啶时,索非布韦就会冒充尿嘧啶与之结合,使反应无法进一步进行从而阻止了病毒RNA的合成。该药物对人体RNA的合成不会造成影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富营养化水体中浮游植物过度繁殖导致水质下降及一系列水环境问题,危及人类健康与安全。研究人员为应对该情况,进行了一些初步研究,实验结果如下(叶绿素a与浮游植物质量有很好的相关性,所以经常被用作测量浮游植物生物量的间接指标)

1)本实验的研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时利用高12m,直径为87cm的透明玻璃管,置于规格为5m×3m×1 5m  (长×宽×高),水深1m的水槽内,水槽内底底部梯形支架,以固定玻璃管。玻璃管内实验水体与水槽内水体在同一水平面,以保障各个玻璃管内水体水面处于同一光照水平。

实验周期为21天,每_______________天取试管底部水体测定叶绿素a含量,实验期间每天需用_____________补充蒸发的水分

3)经过对测定的数据进行处理,得到了各个处理组在实验结束时的抑制率,如图2所示。请简述得出抑制率的方法:______________,对浮游植物抑制效果最好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

4)依据上述实验结果是否可推广使用增蓝消对自然水体的浮游植物进行抑制以缓解水华现象,请判断并说明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图是某家族翻舌(Aa表示)和蚕豆病(Bb表示)的遗传谱系图,请回答下列问题(概率用分数表示)

1)能翻舌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蚕豆病的致病基因位于_________________染色体上。

2Ⅰ-4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Ⅲ-2的基因型可能为_________________

3)已知人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25%,则Aa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_____________,若与Ⅰ-4具有相同基因型的女性与一不能翻舌的健康男性结婚,他们生下能翻舌的健康女孩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____

4)蚕豆病患者红细胞中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的一个精氨酸(密码子为CGC)被替换为组氨酸(密码子为CAC),推测对应基因上碱基对的变化为_________________此变化属于_________________是产生_________________的途径。

 

查看答案

为了研究5种红树林树种的光合作用特性,研究人员分别测定了5个树种叶片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测定净光合速率时,选择叶龄一致的叶片,在_________________等相同的实验条件下,每棵树测得若干叶片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的_________________释放量,取平均值作为测定值。

2)使用_________________(溶剂)分别提取五种树等量同龄叶片的色素,据图可推测从_________________(一个树种)叶片中提取出的色素量最大;纸层析法分离色素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秋茄和红海榄叶片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曲线呈单峰型,而白骨壤、木榄和桐花树的净光合速率为双峰型,双峰型曲线在10~14h间的变化称作植物的_________________现象,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4)若10h时,阳光因故消失,树叶叶绿体中的_________________含量降低,_________________的含量增加。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A.年龄组成决定种群密度

B.将有害动物的种群数量控制在约K/2

C.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增加速率不成正比

D.种群数量增加时,该种群的自然增长率大于1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