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生物试题 >

为研究光合作用中ATP合成的动力,20世纪60年代,Andre Jagendor...

为研究光合作用中ATP合成的动力,20世纪60年代,Andre Jagendorf等科学家设计了如下实验:首先人为创设类囊体内外pH梯度,之后置于黑暗条件下,发现随着类囊体内外pH梯度的消失有ATP形成。下列相关说法合理的是    

A. 离体类囊体取自绿色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

B. 在绿色植物中该过程也是在黑暗中完成的

C. ATP的合成需要伴随H+运输进入类囊体腔

D. 推测ATP合成的动力来自H+浓度梯度势能

 

D 【解析】 本题考查必修1中植物光合作用中ATP的产生机理。由实验可知,ATP的生成依赖叶绿体类囊体膜两侧的H+浓度差,通过H+的跨膜运输促使叶绿体合成ATP。 A、类囊体存在于叶绿体中,而绿色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没有叶绿体,错误; B、在绿色植物中合成ATP是在光反应阶段进行的,自然环境下此过程需要光照,错误; C、ATP的合成需要伴随H+运输进出类囊体腔,错误; D、把悬浮液的pH迅速上升为8,类囊体内外产生了浓度差,此时,在有ADP和Pi存在的情况下类囊体生成了ATP,因此可以推测:ATP合成的动力来自H+浓度梯度势能,正确。 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从自然界中的生物体内分离得到的天然酶,在工业生产环境中催化效率往往较低。科研人员通过下图所示的流程改造天然酶,已改进酶的功能。对这一改造过程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A.①过程产生的基因突变是随机的

B.②过程中受体菌应处理为感受态

C.③过程筛选突变酶依赖于抗生素

D.多次重复循环导致酶的定向进化

 

查看答案

为了解决杂交瘤细胞在传代培养中出现来自B淋巴细胞染色体丢失的问题,研究者在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中增加了一个步骤,如下图所示。除了抗原刺激之外,用EBV(一种病毒颗粒)感染动物B淋巴细胞,并使之成为“染色体核型稳定”的细胞株。这样的细胞株能够在HAT培养基中存活,但对乌本苷(Oua)敏感。下列相关分析不合理的是(  

A.杂交瘤细胞染色体丢失可能导致抗体产生能力下降

B.B淋巴细胞来源于抗原刺激后动物的淋巴结和脾脏等

C.骨髓瘤细胞应该无法在HAT选择培养基中存活

D.杂交瘤细胞具有持续产生抗EBV抗体的能力

 

查看答案

为了筛选能产生阿拉伯胶(—种多糖)降解酶的菌株SM01,应选用表中培养基

培养基

阿拉伯胶

阿拉伯胶酶

NaNO3

牛肉膏

K2HPO4

MgS04

KC1

FeS04

A

25g/L

-

-

3g/L

lg/L

lg/L

0.5g/L

O.Olg/L

B

25g/L

lμg/L

-

-

lg/L

lg/L

0.5g/L

O.Olg/L

C

-

-

3g/L

3g/L

lg/L

lg/L

0.5g/L

O.Olg/L

D

25g/L

-

3g/L

-

lg/L

lg/L

0.5g/L

O.Olg/L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

植物枝条侧芽的生长受生长素调节。近期发现植物体内的独脚金内酯(SL)也与侧芽生长有关。研究人员利用野生型和不能合成SL的突变体植株进行不同组合的“Y”型嫁接(将保留有顶芽和等量侧芽的A、B两个枝条嫁接到同一个根上),一段时间后分别测定A、B两个枝条上侧芽的长度,结果如图所示。以下不能作出的推测是

A. SL的合成部位是根 B. SL抑制侧芽的生长

C. SL可由根运输到枝条 D. SL通过生长素起作用

 

查看答案

下图为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家系图,其中一种遗传病为伴性遗传。人群中乙病的发病率为1/25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甲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而乙病为常染色体显性

B.3和Ⅲ6的基因型不同,III3的出现是交叉互换的结果

C.若Ⅲ1与某正常男性结婚,则子代患乙病的概率为1/51

D.若Ⅲ3和Ⅲ4再生一个孩子,同时患两种病的概率为1/6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