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J702是一种常用质粒,其中tsr为硫链丝菌素(一种抗生素)抗性基因,mel是黑色素合成基因,其表达能使白色的链霉菌菌落变成黑色菌落:而限制酶A、B、C、D在pIJ702上分别只有一处识别序列。以B和C切取的目的基因置换pIJ702上0.4kb(1kb=1000对碱基)的B/C片段,构成重组质粒,如图。
1.构成重组质粒时除了限制酶还需用到工具酶是_____________。上述基因工程中的受体细胞是_____________(硫链丝菌/链霉菌)细胞。
2.将上述两种质粒的限制酶酶切片段长度列在表中。
限制酶 | pIJ702 | 重组质粒 |
A | 5.7 | 1.6Kb,5.1Kb |
D | 5.7 | 2.2Kb,4.5Kb |
由此判断目的基因内部是否含有限制酶A、D切割位点,其情况是目的基因中 。
A.只有A酶切割位点 B.只有D酶切割位点
C.两者都有切割位点 D.两者都没有切割位点
不含质粒的链霉菌在含硫链丝菌素固体培养基上的生长状况如表所示。
固体培养基中硫链丝菌素浓度(ug/mL) | 0 | 1 | 2 | 5 | 10 |
不含质粒的链霉菌生长状况 | +++++ | +++ | + | - | - |
“+”表示生长;“-”表示不生长
3.若要筛选接纳了pIJ702或重组质粒的链霉菌细胞,所需的硫链丝菌素最小浓度应为____________ug/mL(填写表3中给定浓度);含有重组质粒的菌落呈____________(白/黑)色。
4.上述目的基因来源于原核生物,其蛋白质编码序列(即编码从起始密码子到终止密码子之间的序列)经测定为1256对碱基,试判断对这段序列的测定是否存在错误?并说明依据。____________。
图1是某遗传病家系系谱图。医生通过该家系系谱图和基因检测结果推测了Ⅰ-1号和Ⅰ-2号生育后代的正常与患病的概率,如图2。
1.据图1和图2判断该病的遗传方式是 。
A.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B.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C. 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 D.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2.Ⅱ-3致病基因来自于Ⅰ代中 。
A. 仅Ⅰ-1号 B. 仅Ⅰ-2号 C. Ⅰ-1号和Ⅰ-2号 D. Ⅰ-1号或Ⅰ-2号
3.不考虑基因突变,Ⅰ-2可能不含有致病基因的细胞有 。
A. 体细胞 B. 初级卵母细胞
C. 次级卵母细胞 D. 第二极体
E. 卵细胞
图3为该病的正常基因和致病基因中的某一特定序列被某限制酶E切割后,可产生大小不同的片段(bp表示碱基对),以此来进行基因检测。
4.对Ⅰ-1的特定序列基因检测中会出现的片段的情况是 。
A. 仅99bp和43bp B. 仅142bp
C. 三种片段都有 D. 三种片段都没有
5.对Ⅱ-4的因检测后发现共三种片段都有,为了避免其与Ⅱ-5的遗传病患儿的出生,是否需要对胎儿进行基因检测?并请说明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近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的新型冠状肺炎是由新型冠状病毒(SRAS-CoV-2)引起的一种疾病。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们也已经见证了几种新的冠状病毒的出现,冠状病毒是一种有包膜的RNA病毒,其模式图如图10。研究表明新型冠状病毒表面的突刺蛋白能与人体细胞表面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能相互识别从而侵入人体细胞,利用病毒的3CL酶复制其RNA并合成病毒蛋白质从而实现病毒增殖。
1.为了防控疫情,政府号召我们戴口罩、勤洗手,定期开窗通风,从中可以判断出,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可能有______________。
2.图中可以作为冠状病毒表面抗原的结构成分有 。
A.核衣壳蛋白 B.膜糖蛋白
C.包膜蛋白 D.突刺蛋白
3.据资料判断人体细胞表面的ACE2可能是新型冠状病毒识别人体细胞的 。
A.抗原 B.抗体 C.受体 D.载体
4.新型冠状病毒侵染人体细胞后,其3CL酶主要是促进了病毒的 。
A.DNA→DNA B.RNA→DNA C.RNA→RNA D.RNA→蛋白质
5.研究者发现,引起SRAS疾病的病毒SRAS-CoV与SRAS-CoV-2的全基因组水平相似度达到79%,这为研究其两者的进化起源关系提供了 。
A.胚胎学证据 B.比较解剖学证据
C.生物化学证据 D.古生物化石证据
图为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示意图,图中X、Y细胞分别是( )
A.骨髓瘤细胞、杂交瘤细胞 B.杂交瘤细胞、B淋巴细胞
C.B淋巴细胞、骨髓瘤细胞 D.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
在“观察牛蛙的脊髓反射现象”实验中,对健康牛蛙的脚趾皮肤进行环割剥除的操作是为了研究( )
A. 脊髓在反射活动中的作用
B. 感受器在反射活动中的作用
C. 效应器在反射活动中的作用
D. 传入神经在反射活动中的作用
磁性壳聚糖微球是一种新型高分子材料,它表面的氨基可以与酶的羧基反应,从而将酶分子吸附固定,利用它固定酶的方法称为( )
A.载体结合法 B.交联法
C.网格法 D.包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