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是经雌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单细胞真核动物,有间日、三日、恶性和卵形疟原虫之分)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传染病。疟原虫主要寄生于人体的肝细胞和红细胞内,当繁殖到一定数量后会引起宿主细胞破裂。本病除感染后的潜伏期外,发冷期、发热期、出汗期和间歇期周期性地循环出现。回答下列问题:
(1)疟原虫在生命系统中属于__________层次。
(2)感染了间日疟原虫后,针对该病原体的抗体在2~3周出现,4~8周达到峰值,因此,对疑似感染者可以在此期间多次抽血进行体外抗体检查,以确定__________。
(3)当疟原虫繁殖到一定数量(子细胞称裂殖子),引起红细胞短时间大量破裂,释放的裂殖子产生的疟色素等物质干扰体温调节中枢,将体温调定点(体温调定点类似于空调的设定温度,后来体温调节将围绕此设定温度进行调节)提高,体温迅速上升,但患者此时却感觉很冷,原因是(可用文字加“→”的方式表示):__________。
(4)发冷过后患者进入发热期,是因为发冷时通过下丘脑调节使甲状腺激素、肾上腺激素等激素分泌增加,提高了细胞代谢速率,使机体产生更多热量。由此可知,激素发挥调节作用的机理是使__________。
农业生产中人们常将阴生和阳生植物高低搭配进行种植(套种),以提高单位面积上的总产量。但是,选用哪些植物进行套种,就需要事先对植物的特性进行研究。根据下图,分析回答:
(1)植物净光合速率大小取决于__________两个量的差值。
(2)若甲植物的曲线是在适宜光照和CO2浓度、温度为35℃条件下测定并绘制(该植物光合酶的最适温度为35℃,呼吸酶的最适温度为45℃),现将环境温度提升至45℃,则F点在横轴上对应的点向__________移,原因是__________;F点在纵轴上对应的点向__________移,原因是__________。
(3)如果将甲、乙植物进行套种,该布局主要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结构,提高了群落__________。
科学家们研究了果蝇的一条染色体上的部分基因如图甲,后来又发现了该条染色体的两种变异类型乙、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染色体上控制白眼、红宝石眼、朱红眼、深红眼的基因属于等位基因
B.个体发育中,一个受精卵中该条染色体上的所有眼色基因都得到了表达
C.乙、丙染色体与甲相比,二者发生的变异类型相同
D.与甲相比,丙染色体上发生的变异没有改变染色体的结构
下图是真核细胞内某基因的表达过程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基因的表达过程中,需要RNA聚合酶、解旋酶等多种酶的共同作用
B.该基因的表达过程中,磷酸二酯键、氢键、肽键都会断裂和重新形成
C.若该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质有n个肽键,则该基因含有6(n+2)个碱基
D.该基因控制合成的多肽链中,R基的种类、数量、排列顺序可能有差异
在种子的形成和萌发过程中,多种植物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种子形成的早期,细胞分裂旺盛,胚芽合成IAA相对较多
B.种子形成的后期,合成的脱落酸增多,种子逐渐进入休眠状态
C.种子萌发的后期,合成细胞分裂素的主要部位是芽
D.种子萌发的过程中,细胞分裂素、IAA和GA等共同调节了根、芽、茎的生长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是内环境的重要成分,参与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B.患急性肠炎的病人,仍然能维持内环境中的各种化学成分长时间稳定
C.剧烈运动过程中,汗液大量分泌,内环境中的抗利尿激素增多
D.内环境是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内环境稳态是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