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生物试题 >

体温调定点学说认为,在人体体温调节中枢内有一个调定点(正常人体为37.5C左右)...

体温调定点学说认为,在人体体温调节中枢内有一个调定点(正常人体为375C左右),体温调节中枢将体温与调定点比较,通过对机体产热和散热的调控,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但因为某些因素,人体体温调定点可能上升或降低。下图是某人感染新冠病毒后的体温变化曲线,依据本学说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ab段人体感染病毒,体温调定点上升

B.bc段机体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C.cd段该人可能会出现身体出汗等症状

D.ab段温觉感受器兴奋,cd段冷觉感受器兴奋

 

D 【解析】 1、体温恒定的维持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作用下,机体产热和散热处于动态平衡。 2、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稳定。 A、ab段体温升高,所以是人体感染病毒,体温调定点上升,A正确; B、bc段持续高热,体温相对稳定,则产热总量和散热总量处于动态平衡,B正确; C、cd段病人可能会出现脸色发红(毛细血管舒张)、身体出汗(汗腺分泌增加),进而增加散热量,使得体温下降,C正确; D、ab段体温升高,是人的冷觉感受器兴奋,导致人体产热增加,散热减少,cd段体温降低,是温觉感受器兴奋,增加人体散热,减少产热,D错误。 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MTT比色法是一种检测细胞存活的方法,其检测原理为活细胞的线粒体中存在的某种酶,可将黄色的MTT还原为结晶状的蓝紫色甲瓒,而死细胞中此酶无活性。二甲基亚砜(DMSO)能溶解细胞中的甲瓒,用酶联免疫检测仪在540nm波长处测定溶解了甲瓒的DMSO的光吸收值(OD540值)。活细胞数量与光吸收值成正比。研究人员采用MTT比色法检测不同浓度的姜黄素对离体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姜黄素的浓度和处理时间,因变量是OD540

B.姜黄素能抑制肝癌细胞增殖,且在一定范围内,随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大

C.与其它时间段相比,在48~72h间姜黄素对肝癌细胞增殖抑制作用最明显

D.为观察姜黄素对肝癌细胞的作用,后续相关实验可将姜黄素处理时间限定在48h

 

查看答案

生物多样性是共同进化的结果。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多样性与基因突变有关,物种多样性与生物进化有关

B.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C.捕食者的存在对被捕食者不利,但有利于增加生物的多样性

D.隔离的实质是阻断基因交流,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

 

查看答案

劳氏肉瘤病毒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致瘤RNA病毒,将等量的该病毒颗粒加入甲、乙两只试管,其中甲试管中含有放射性标记的脱氧核糖核苷三磷酸缓冲溶液,乙试管中含有放射性标记的核糖核苷三磷酸缓冲溶液。一段时间后,甲试管中检测含有放射性的核酸而乙试管中未检测到含有放射性核酸。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乙两试管中均检测不到子代病毒

B.乙试管中因缺乏能量无法合成放射性核酸

C.该病毒颗粒中含有与DNA合成有关的逆转录酶

D.加入RNA酶,甲试管中放射性核酸的合成量会明显减少

 

查看答案

已知药物a能使淀粉酶和淀粉结合的机会减少,但不会影响淀粉酶活性;施加药物b能使淀粉酶活性丧失。图为淀粉酶在不同处理条件下产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其中乙组使用了少量药物a处理。据图分析不合理的是(   

A.0~t1时,甲、丙两组均可能使用了药物a处理

B.t1时,丙组可能适当提高了反应温度

C.t1后,甲、乙两组中的淀粉酶活性均小于丙组

D.t1后,甲组可能因使用药物b而导致曲线不再上升

 

查看答案

研究发现,分泌蛋白的合成起始于游离的核糖体,合成的初始序列为信号序列,当它露出核糖体后,在信号识别颗粒的引导下与内质网膜上的受体接触,信号序列穿过内质网的膜后,蛋白质合成继续,并在内质网腔中将信号序列切除。合成结束后,核糖体与内质网脱离,重新进入细胞质。基于以上事实的推测,正确的是(   

A.核糖体与内质网的结合依赖于生物膜的流动性

B.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都是分泌蛋白

C.3H标记亮氨酸的羧基可追踪上述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过程

D.控制信号序列合成的基因片段发生突变可能不会影响该蛋白的继续合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