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生物试题 >

农业科研人员研究发现,在三种不同密度(6.7×104、8.2×104、9.7×1...

农业科研人员研究发现,在三种不同密度(67×10482×10497×104/hm2)下种植玉米,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单叶光合速率逐渐降低,而单位面积上群体光合总量逐渐升高。

1)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部分叶片相互遮挡,单位面积叶片吸收的__________减少,光反应速率下降,同时由于通风受阻,__________的吸收减少,导致作物单叶光合速率逐渐降低。一定范围内种植密度上升使总光合面积增大,因此__________提高,但种植密度过大时,__________上升的幅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上升的幅度,从而导致减产。

2)有初步研究表明,通过采用灌浆期(玉米种子积累有机物的重要时期)去除顶部两张叶片的措施,可以进一步提高种植密度,以达到增产的目的。请写出在原有实验基础上确定最佳种植密度的实验思路__________

 

光能/太阳能/能量 二氧化碳 群体光合总量(群体光合速率) 呼吸作用强度 在大于9.7×104株/hm2种植密度下,设置一系列种植密度梯度,灌浆期去除顶部两张叶片,测量其群体光合总量,峰值所对应的即为最适种群密度 【解析】 要想提高作物的产量就要想办法促进光合作用,并抑制呼吸作用。根据光合作用的原理可以知道促进光合作用的措施有:增加光照、增加原料二氧化碳和水、适当提高昼夜温差,因为适当提高白天的温度可以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而夜晚适当降温则可以抑制其呼吸作用。 (1)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单位面积叶片吸收的光能减少,光反应速率下降,同时由于通风受阻,二氧化碳的吸收减少,导致作物单叶光合速率逐渐降低。因为净光合速率=总光合速率-呼吸速率,一定范围内种植密度上升使总光合面积增大,群体光合总量提高,但种植密度过大时,呼吸作用强度上升的幅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上升的幅度,从而导致减产。 (2)由题干分析可知,在三种不同密度(6.7×104、8.2×104、9.7×104株/hm2)下种植玉米,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单位面积上群体光合总量逐渐升高,灌浆期去除顶部两张叶片可以提高种植密度达到增产的目的。为确定最佳种植密度,可以在大于9.7×104株/hm2种植密度下,设置一系列种植密度梯度,灌浆期去除顶部两张叶片,测量其群体光合总量,峰值所对应的即为最适种群密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雄蚕产丝量比雌蚕高。图示雄蚕两条Z染色体上分别带有一个致死基因(Ⅱ´),利用该雄蚕与野生型雌蚕杂交,子代雌蚕均胚胎致死,雄蚕均可正常发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为隐性突变、Ⅱ´为显性致死突变

B.为显性突变、Ⅱ´为隐性致死突变

C.所获的子代雄蚕基因型与亲代相同

D.Ⅱ´所在区域没有发生交叉互换

 

查看答案

将豌豆黄化幼苗顶芽下段切成2cm长度,从中间纵剖开1cm,已知幼茎内部薄壁细胞吸水能力大于外侧表皮细胞。实验组顶芽下段用浓度为10ppm的生长素溶液处理,对照组用清水处理,一段时间后,顶芽下段形状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A.该浓度生长素对表皮细胞促进生长效果大于薄壁细胞

B.实验证明该浓度是促进幼苗顶芽下段生长的最适浓度

C.某种浓度生长素溶液处理可能产生与对照组相似结果

D.同一组织对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处理可能产生相同效果

 

查看答案

乙酰胆碱在神经骨骼肌突触中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烟碱能够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使钠通道开放;某种箭毒竞争性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但不能使钠通道开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烟碱可导致肌肉持续松弛

B.箭毒可导致肌肉持续兴奋

C.烟碱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使后膜电位转化为内正外负

D.箭毒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使突触间隙大量的K+流入后膜

 

查看答案

我国科学家在染色体合成技术方面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率先将酿酒酵母的16条染色体拼接为一条巨型染色体,其空间结构与原染色体都不同,这种人工酿酒酵母在培养基中能正常增殖生长。图示为染色体拼接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每个端粒编码一种生命活动必需的酶

B.人工酿酒酵母的核DNA碱基数目保持不变

C.图示两条染色体拼接成一条时去掉了一个着丝点和一个端粒

D.该成果不支持“染色体的空间结构决定基因的表达”的观点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描述错误的是(   

A.剪取洋葱根尖2-3mm,放入盐酸和酒精混合液中解离

B.统计视野中各时期细胞,含有染色质形态的细胞更多

C.应低温下培养根尖,以利于根的生长和缩短细胞周期

D.按压制片前,在盖玻片上加盖载玻片有利细胞分散均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