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显示了细胞的部分质膜(细胞膜)及其周围物质,下列关于其中符号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可表示囊泡,包裹着大分子或颗粒从细胞内释放出来
B.◆可表示信号分子,据图分析,该物质很可能不能穿过细胞膜
C.Y 可表示糖蛋白,可将细胞膜一侧的信号传递到另一侧
D.=可表示磷脂双分子层,是膜的主要成分,具有流动性
植物在培养过程中容易被病毒感染,且病毒的DNA随细胞的分裂而复制。茎尖分生区细胞一般来说不含病毒,茎尖培养脱毒法已经成为植物无毒苗生产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请回答下列有关脱毒苗培育和检测的相关问题:
(1)利用茎尖培养脱毒苗依据的生物学原理是______________,培养过程中,培养基中需要加入的植物激素有_____________。植物茎尖分生区细胞一般不含病毒,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
(2)RT–PCR技术以mRNA为模板合成cDNA,再进行PCR扩增,可用于检测植物病毒。利用mRNA合成cDNA时,反应体系中需要加入的原料是_________;加入RNA酶抑制剂,目的是_________。PCR过程中除了加入DNA模板外,还需要加入合成的短序列的DNA单链作为_________。
(3)可以用单克隆抗体检测脱毒苗是否含有病毒,制备单克隆抗体时要先用病毒的抗原多次免疫小鼠,再提取小鼠的_________两种细胞进行融合。单克隆抗体用于检测植物病毒的突出优点是_________。
土壤中的部分细菌处于“寡营养”状态,若细菌过度摄入营养物质,则会产生过多的自由基,破坏细胞的结构甚至导致死亡。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土壤浸出液能为培养的细菌提供水、无机盐、_________等营养物质。对土壤浸出液灭菌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培养时需要随机选取若干空白平板培养一段时间,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2)将细菌接种到培养基上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培养过程中,常根据形成菌落的特征来判断培养是否成功。菌落的特征包括_________(答出2点)等。统计的菌落数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某小组采用土壤浸出液直接培养的方法,培养土壤中的处于“寡营养”状态的细菌。与人工配制的培养基相比,用土壤浸出液培养处于“寡营养”状态的细菌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某植物的宽叶(B)对窄叶(b)为显性,窄叶的叶长/叶宽的值(r值)受两对基因N1/n1和N2/n2的影响,每增加一个基因N1或N2,r值减少0.5个单位,宽叶不受影响。基因型为bbN1N1N2N2的窄叶植株的r值是2.8,r值最大是4.8。某宽叶植株甲和基因型为bbn1n1N2N2的窄叶植株杂交,F1窄叶植株占1/2,且r值为3.8和r值为4.3的植株各占1/2。三对基因独立遗传,且均位于常染色体上,请回答下列问题:
(1)N1和N2两个基因对r值的影响效果相同,两种基因最本质的区别是____________在该植物的自然种群中,r值为3.8的窄叶植株共有_________种基因型。
(2)根据以上信息分析,甲的基因型是_________为了进一步确定甲的基因型,可以选择F1窄叶植株中r值为3.8的植株进行自交,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
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对象,对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作用。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在不同的演替阶段,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都发生改变。请回答下列问题:
(1)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包括_________,丰富度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2)该生态系统在演替初期,物种丰富度波动较大,随着演替的发展,波动呈下降趋势,原因是演替提高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能力,生态系统这种能力的基础是_________。
(3)为保护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我国在1992年批准建立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这属于_________保护。
新冠病毒侵入人体细胞时,其表面的刺突状S蛋白能与细胞表面的受体ACE2结合,随后病毒以胞吞的方式进入细胞。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特异性抗体能与新冠病毒的S蛋白结合,从而阻止病毒入侵细胞。请回答下列问题:
(1)ACE2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细胞能通过胞吞的方式摄取新冠病毒,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_的结构特点。
(2)需要多种免疫细胞的作用,才能将侵入机体的新冠病毒清除,其中效应T细胞发挥的作用是_________。当康复患者再次感染新冠病毒时,机体能快速产生较多的特异性抗体,主要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能迅速增殖分化,从而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
(3)抗体亲和力是抗体质量的重要指标,抗体亲和力越强则与抗原的结合强度越高。研究小组筛选出了抗体甲、乙,在不同浓度下抗体甲、乙以及ACE2与S蛋白的结合强度如下图所示。
据图分析可知,抗体_______(填“甲”或“乙”)更能有效地阻止新冠病毒入侵细胞。